从文艺复兴到计算机艺术,万物皆可共生
1511年,米开朗基罗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礼拜堂里,支起高高的架子,半躺着创作一系列巨幅壁画。大约1年后,《创造亚当》完成了。上帝周围的形象仿佛一幅人脑解剖图,他身上的红袍则像是人类的子宫。在米开朗基罗笔下,人与神食指相触,实现共生。
《创造亚当》米开朗基罗,1512
19世纪50年代的法国乡间,农民们幸福地忙碌着,拣拾秋收后剩余的麦穗。米勒用简洁的笔法记录下这一温馨质朴的场景,柔和的色调,轻快的氛围,展示着人与自然的共生。
《拾穗者》米勒,1857
人类的20世纪在动荡和撕裂中开始了。红绿、蓝橙和黄绿、蓝绿,构建出具有延伸感的空间场景。圣母玛丽亚正扬起手臂,教训光屁股的小耶稣,3个目击者站在窗外,睥睨地看着掉落在地的神圣光环。恩斯特以艺术之名,挑战和瓦解基督教教条、传统道德和西方古典艺术的美学准则。他是目击者中的一个,见证人与意识的共生。
《在三个目击者面前掴打年幼耶稣的圣母》恩斯特,1926
夕阳的余晖照亮死寂的海滩,一个睫毛长长,紧闭眼睛的怪物躺在那里。它一旁的树已然枯朽,怀表盘上爬满了蚂蚁。三只钟表像融化的蜡烛,不堪一击,没正形地摊着或挂着。达利的《记忆的永恒》扭曲了时间,万物凝固停止,人类对时间的感知与意识,得到了具象的呈现,达到共生。
《记忆的永恒》达利,1931
1985年,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迎来一场极具开创性的展览。利奥塔以“非物质”为主题,构想了一种与电讯技术进步相呼应的全新物质模式。现在,一段“非物质/再物质”的艺术之旅,在我面前展开。
在这里,代码变成颜料,计算机化作调色板,来自世界各地的30多位艺术家用70多件作品,为我们梳理出计算机艺术的发展历程。
布雷与库绍将互动性引入实践,创作出集艺术家、计算机算法和观看者三位一体的艺术作品;阿克滕利用机器学习能力,以视频形式为观众描绘出整个宇宙历史;杨泳梁通过数字方式,重建艺术史的历史时刻,对当代经验进行反思……
本次展览的所有参与者,包括观众,都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打破边界和限制,拥抱着全景式的AI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艺术与人不再是单向的观看与被观看,身体和信息的关系也发生了重组,美术馆也从教育机构变成了更开放的舞台。
2025-04-07 11:06
2025-04-07 11:06
2025-04-07 11:06
2025-04-07 11:06
2025-04-07 11:06
2025-04-07 09:59
2025-04-07 09:59
2025-04-07 09:59
2025-04-07 09:59
2025-04-07 0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