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服务机器人 > 正文

机器人无人经济风口来了?抓住痛点才长久!

2020-05-14 16:19 性质:转载 作者:江苏领拓智能科技 来源:江苏领拓智能科技
免责声明:无人系统网(www.youuvs.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就业难题?

也有人担心,无人化应用越来越多,会不会对社会就业造成冲击?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认为,短期影响难以避免,但是长期来说倒也未必。因为无人化而损失的岗位,有可能在别处产生新的就业契机。

工业革命早期,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冲击了原本的手工劳动人口,但接着,因为操作机器的需要,诞生了产业工人这样的新群体。根据研究,工业革命时期的岗位置换率达到70%以上。即,有70%以上的手工劳动人口,转为产业工人。

无人经济同样如此。其背后,依然离不开需要维护数据的人。那么传统服务业岗位与新岗位之间,也有一个置换。

进一步说,技术的发展,正是为了把人从枯燥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原本一个人工作6小时的产出,现在借助智能机器只需要3小时就能完成。劳动时间少了,未来人类的闲暇时间就会增加,福利增加,本就是一件好事。而那些增加的闲暇时间,也会产生新的需求,比如美容、健身、旅游、社交、文化等,这些需求量会大大超出工业社会时期,而相关行业又能增加新的就业机会。

“所以,从经济学长期分析来看,我对无人经济的未来并不悲观。”陈宪说。尤其是目前,中国的数量型人口红利有所下降,但质量型的人口红利,还大有增长潜力。原本的简单劳动力,可以变为受过教育培训的高等劳动力,这种质量型的人口红利,是中国下一轮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与其担忧简单劳动岗位的丧失,不如主动适应转型。

无人经济的背后,离不开“数据”这个新的生产要素。陈宪说,过去,没有大数据的时代,大家主要根据市场形成的价格进行资源配置、决策判断,“价格是市场信号的主要来源”。但是有了数据、算法以后,数据有可能成为新的信号来源。

目前,我国在无人经济、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的标杆企业或许还不太突出,但一旦综合优势发挥出来,新产业的成长速度会更快更稳,构成产业链的优势更强。

正如一些专业人士预计的那样,这次疫情之后,无人经济等新业态,或许会迎来发展的又一轮契机。但能否真正踩准赛道,获得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双赢,考验的是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END—

1234下一页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热点资讯
推荐图文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