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刚全球组网,就立功啦!
刚刚完成全球组网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防汛减灾中再立新功。
北斗三号“收官之星”点火发射。图片来源:科技日报
7月6日傍晚,湖南省石门县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却没有一人在此次灾害中伤亡。这就得益于“北斗卫星高精度地灾监测预警系统”提前的“通风报信”。
石门县发生大型山体滑坡,塌方量约200万方。动图来源:央视新闻
北斗系统靠什么做出预警呢?那当然是精度达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水平的精确定位了!
北斗对山体、水库、河流的形变、位移等会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可以通过变形值智能评估其安全状况,并对可能的滑坡、沉降、裂缝、水库遇险、河流水位暴涨等险情进行预警。
除此之外,北斗系统的短报文与位置报告功能,可以实现灾害预警速报、救灾指挥调度、快速应急通信等。
应急救援人员手持北斗短报文终端
这个短报文功能到底多有用?举个例子,假设你被困在灾害发生地,四周都没有手机信号、或者通信断掉了,你依然可以通过北斗终端发送短报文。
北斗系统的短报文通信能力也不断增强,信息发送能力从一次120个汉字提升到一次1200个汉字,灾害突发时无需字斟句酌,足以将情节一次性说清楚,还可发送图片等信息。
给堤坝做“CT”,你见过没?
堤防是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防汛主要靠人,每逢汛情来临,管理员只能凭经验判断水情,推断堤坝是否牢靠。现在,科技手段让这一切变得轻松了许多。
听说过给人做CT,可你听说过堤坝也可以做“CT”吗?
在最近有关防汛的报道中,你是否注意到这样一群人?他们顶着烈日,走在防洪堤坝上,有的手里会攥着一些复杂的管线,就像下图这样……
这是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院长邓居智教授和同事们在给堤坝“做CT”。图片来源:南昌日报 万晓霞 摄
这就是工作人员在“防洪责任区”正在利用探地雷达探测堤坝是否存在隐患。据科研团队成员陈辉博士介绍:“电流在地下碰到的不同地质体,将导致测量电场相应发生改变。当我们启动与电缆连接的主机,就可以自动采集堤坝内部电阻率的分布数据。根据结果,我们可以‘透视’坝体结构,快速判断堤坝是否存在空洞、裂缝、土层结合松散、管涌、渗流等隐患。”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高科技手段努力把任何错误都扼杀在萌芽状态。
2021-07-02 14:27
2021-06-30 14:07
2021-06-25 11:13
2021-06-09 14:52
2021-03-29 09:24
2021-03-29 09:20
2021-03-29 09:19
2021-03-29 09:17
2021-03-10 10:44
2021-02-27 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