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4日,达闼科技的两台5G智能医护机器人临危受命,紧急从北京“赶赴”武汉,投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其中一台消毒机器人背着药箱和消毒水箱,在疫区进行医药配送、地面消杀和清洁;另一台长得像瘦版“大白”的机器人,则驻守在武汉协和医院的大厅,为患者导诊,进行防疫宣传。
不到一个月,医护机器人、巡防机器人、安保机器人、清洁消毒机器人、运输机器人、测温机器人陆续出现在武汉方舱医院,与医护人员、志愿者并肩作战,为他们减轻了不少负担——这个带有科幻色彩的场景,也在社交媒体广为流传,机器人在人类的视线里一下子火了起来。
“疫情的发生,让机器人协助人类进行急难险重工作的作用得到集中体现。”国内知名机器人专家、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程洪说,事实上,能有这样的效果,得益于近年来机器人产业在国内的快速发展。
2月19日拍摄的华东医药煎药服务中心的智能化煎药流水线。该流水线每小时可以容纳480多个煎煮筒同时煎煮 徐昱/摄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至2018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年均增速接近30%。近两年,除互联网巨头BTAJ抢滩布局机器人产业,钛米、达闼、优必选等一批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也如雨后春笋。
机器人产业如此之火,我们的生活会不会像科幻作品描述的那样,人和机器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整日为伴?这样的生活,何时才能成为现实?
机器人既远又近,前景广阔
程序员班诺是一名资深科幻爱好者。在他看来,机器人时代离普通人还很远。“家里唯一被称作机器人的设备是‘扫地机器人’,但这个东西很‘弱智’,完全名不副实。”班诺开玩笑说。
“受影视作品影响,大部分人都对机器人存在误解,认为机器人必须是人形的,可以面对面互动。实际上,我们使用的许多产品,大到汽车,小到一个饮料瓶,都由工业机器人生产;服务机器人也很普遍,比如银行电话服务,如今大部分都是AI。”程洪介绍,机器人主要分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两大类,尤其是工业机器人,与当今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十分紧密。
“机械手”装配产品、AGV(自动导引运输车)沿既定线路运送零部件……在制造业最为密集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生产线上配置不同功能、形状各异“机器员工”的生产方式,如今司空见惯。工业机器人的巨大需求,带动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发展。据IFR(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2018 年工业机器人在我国销量为 15.4万台,销量占到全球市场的37%。“以机器人产业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的销售收入已经超过3万亿元。”程洪说。
在工业机器人蓬勃发展的同时,服务机器人发展势头同样迅猛。IFR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为 18.4 亿美元,占全球市场比例为19.9%,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近5年的复合增长率为 40%,增长速度快于全球市场。中国电子学会预计,随着停车机器人、超市机器人等新兴应用场景机器人快速发展,2021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接近40亿美元。
“服务机器人的应用范围愈发广泛,不仅覆盖物流运输、医疗、安保、清洁、监护等专业领域,也在向家政、休闲、娱乐以及助老助残等家庭应用领域拓展。”达闼科技副总裁葛颀说。
2024-12-27 09:47
2024-12-27 09:47
2024-12-27 09:43
2024-12-12 10:02
2024-10-31 09:45
2024-10-28 09:40
2024-04-03 09:54
2023-12-13 09:59
2023-12-13 09:43
2023-11-13 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