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特种机器人 > 企业动态 > 正文

V500挑战7000米高海拔“航飞禁区”,成功助力自然资源部第三航测遥感院获取航测数据

2024-08-08 11:10 性质:转载 作者:飞马机器人 来源:飞马机器人
免责声明:无人系统网(www.youuvs.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青藏高原上,冰川广布,雪山环绕。自然资源部第三航测遥感院航测外业分院的无人机组正围着一架翼展长2.3米左右的无人机进行飞行前的调试。为了完成某项目约70平...

藏高原上,冰川广布,雪山环绕。

自然资源部第三航测遥感院航测外业分院的无人机组正围着一架翼展长2.3米左右的无人机进行飞行前的调试。

为了完成某项目约70平方千米的影像获取任务,半个月前,部第三航测遥感院无人机组组长黄韩便带领队员驱车1400千米来到了这里。项目测区全部位于高寒高海拔冰冻圈区域,雪山遍布、地势险峻,将近7000米的海拔不仅是人类的生命禁区,更是小型无人机难以逾越的飞行高度。

考验:挑战复杂恶劣的航飞环境

“‘高’指海拔,也意味着难度。”黄韩说。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含氧量极低,队员们不仅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的高原反应进行斗争,还要克服交通条件差和物资匮乏等困难。“除了身体上的挑战,高原上的航飞条件也更为复杂。”黄韩进一步解释道,“由于空气密度小、大气压力低,无人机起飞相对困难,再加上低温高寒、地形复杂、气象多变,极易出现无人机动力下降以及因突遇大风造成无人机坠毁甚至空中解体等问题。因此,每一次飞行都是对飞行控制、飞行安全和无人机飞行性能的严峻考验。”

据了解,测区的最低海拔3794米,最高海拔6796米,巨大的海拔高差意味着要想获取其航空影像数据,无人机必须同时突破实际垂直升限3000米高度和实用升限7000米海拔“双关”,这在国内同级别小型无人机实际应用中鲜有先例。根据测区实际情况和任务要求,无人机组研究讨论后确定按照地理范围和地形高差进行分区作业。

试炼:探索无人机的极限性能

为了挖掘飞行性能潜力,不断贴近、获取无人机的极限数据,保证飞行安全性和数据有效性,机组决定先在测区内高寒高海拔、强气流、大高差的极端环境下开展无人机极限实用升限和抗风性能测试。

“3、2、1,起飞!”随着一声令下,无人机从4000米海拔高度腾空而起,并在机组的操作下继续向上爬升,不断挑战着更高的海拔。大家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放松和懈怠,时刻关注并详细记录无人机飞行姿态及反馈数据。

“快把这次飞行测试采集的数据整理出来。”无人机刚刚降落,黄韩便组织队员根据最高飞行高度、飞行带载能力、飞行控制精度等各项测试数据和无人机飞行日志进一步调整优化实施方案。

凭借多年来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飞行经验,在无人机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安全飞行要求的基础之上,机组通过反复试验和多次飞行,顺利完成了2000米、2500米、3000米的升限、悬停、航线飞行、抗风性能等测试。“每一次贴近极限的试飞,都为我们后续优化航飞方案积攒了宝贵的数据资料。”黄韩说。

成功:突破垂直、实用升限“双关”

为抓住航飞窗口期,无人机组经常早上五点半就出发前往任务区,严阵以待,时刻关注山顶天气状态,趁着温度较稳定、风速较小、没有云雾的时间,争分夺秒开展航飞。

从无人机组装,到数据链测试,再到航摄分区以及航线设计和飞前检查,大家协同分工、迅速高效地进行飞行前的每一步准备工作。与此同时,无人机结合当前“云”传输技术,可以将飞行数据同步至云端,使异地的航飞专家通过云端实时监测无人机的状态,为保障飞行安全拧上双保险。 

在经历了3次飞机失速、无数次的大风警告下,无人机组顶着极大压力,抢抓时机,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将无人机一次次地平安降落。

在此次飞行任务中,无人机实际起飞海拔4020米,垂直升限高度达3021米,作业高度海拔达到7041米,共飞行10个架次,顺利完成约70平方千米的作业任务,探索出一套适合在高海拔复杂地形、高寒缺氧等特殊环境下执行无人机飞行任务的技术流程和操作方法。

“顺利突破‘双关’,不仅展现了机组不屈不挠的作战能力,更进一步丰富了同级别小型无人机的应用场景和使用内涵,为实际应用积累了真实的数据和可挖掘、可借鉴、可推广的宝贵经验。”无人机厂家技术团队负责人肯定地说。(黄韩 张明珠)

本文授权转载自“i自然客户端”,版权归作者所有。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 霍尼韦尔推出集成电池储能自动化平台
    美国霍尼韦尔公司(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近日推出 Ionic Modular AllinOne 平台,这是一套集电池储能、控制自动化与能源管理为一体的模块化系统,面向商业与工业端用户。它不仅可...

    2025-09-19 10:13

  • Yaskawah和MEIKO合作开发洗碗机器人
    在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与餐饮行业人工短缺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自动化洗碗与餐具处理成为业内亟需解决的一环。荷兰视觉AI公司 Fizyr 与日本驱动与工业机器人企业 Yaskawa Europe 最近宣布与德国...

    2025-09-19 10:13

  • Humanoid推出 HMND 01 Alpha 移动机械手
    英国 Humanoid 公司近日发布其最新 Alpha 原型人形机器人 HMND 01,该机器人面向物流仓储与工业物料搬运场景,具备行走与操作能力,意在部分替代人类在重复、劳动强度大的任务。该发布吸引行...

    2025-09-19 10:13

  • 日本科学家研制出安全机器人“触觉”
    日本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基于视觉的软传感器,可以检测柔性机械臂中的触摸和接近物体。由日本先进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JAIST)Van Anh Ho教授和Quan Khanh Luu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了ProTac,这...

    2025-09-19 10:13

  • 《Mhdsupplychain》:合力叉车通过悉尼开放日加强对澳大利亚的影响力
    合力叉车高管、贵宾和澳大利亚经销商共同庆祝该品牌的大洋洲开放日。合力叉车通过开放日加强了在澳大利亚的影响力,展示了锂电叉车并深化了经销商合作伙伴关系。合力大洋洲公司在其悉尼公司举办了...

    2025-09-19 10:13

  • 无线充电助力 Dexory 扫描机器人打造仓库“数字孪生”实时视图
    在仓储与内部物流的自动化进程中,数据的实时性与系统的持续运行能力愈发成为关键。近日,英国初创公司 Dexory 宣称,其部署在全球多个仓库的自主扫描机器人,配备德国 Wiferion 公司的感应式...

    2025-09-17 10:25

  • Melkus推出AGV模块化车辆概念减少停机时间
    近期,奥地利 AGV 供应商Melkus Mechatronic 公司推出其模块化车辆概念,旨在通过标准化设计与模块化组件最大限度减少 AGV 系统的停机时间,此举被业内视为应对生产线持续性与可靠性挑战的重...

    2025-09-17 10:25

  • 德媒《dhf-magazin》:暗仓--仓储物流效率制胜的法宝
    仓库物流对制造企业来说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课题:庞大的货物运输量提供了巨大的优化潜力,但也带来了诸多错误。全自动仓库--暗仓--往往被认为是解决所有问题的良方。硬件和基础设施仓库自动化的最...

    2025-09-17 10:25

  • MicroFactory 完成 150 万美元融资,紧凑型通用机器人欲重塑制造桌面自动化
    美国初创公司 MicroFactory宣布于 2025 年 9 月 16 日完成一笔 150 万美元的 PreSeed 融资,用于扩大其通用用途机器人系统的生产与部署能力。此轮融资的部分投资人包括 Hugging Face...

    2025-09-17 10:25

  • Agile Robots 收购宝马旗下机器人公司 idealworks
    德国 Agile Robots AG 最近宣布,其已成为德国宝马集团(BMW Group)旗下机器人自动化子公司 idealworks 的控股股东,这一战略投资旨在结合双方的硬件与软件优势,推动生产与物流场景中自主...

    2025-09-17 10:25

推荐图文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