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特种机器人 > 企业动态 > 正文

中信重工如何看待特种机器人行业的新发展与新挑战?

2021-06-05 14:24 性质:转载 作者:互联科技新圈 来源:互联科技新圈
免责声明:无人系统网(www.youuvs.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作为从传统装备转型到智能装备的央企,中信重工是如何看待特种机器人行业的?中信重工副总经理徐伟在此次机器人年会上进行了主题演讲,介绍了中信重工在机器人领...

作为从传统装备转型到智能装备的央企,中信重工是如何看待特种机器人行业的?中信重工副总经理徐伟在此次机器人年会上进行了主题演讲,介绍了中信重工在机器人领域的规划和布局,也对中国特种机器人行业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徐伟赞同刘进长专家的观点,机器人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主战场,未来机器人产业将是千亿万亿的市场空间。随着机器人技术、人才和市场的不断发展成熟,未来机器人市场(尤其是特种机器人)规模将远超预期。中国在制造业及机器人技术方面的独特性,将带来国内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发展和规模增长,也将成为远超国际市场的重要原因。

▍逐渐模糊的边界

近年来,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边界越来越模糊。各种机器人技术的集合与创新,给特种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不断带来新机遇。

过去,特种机器人一般指专业服务机器人,是指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操作或者使用的,辅助和/或替代人类从事高危环境和特殊工况的机器人,主要包括军事应用机器人、极限作业机器人和应急救援机器人。

如今,非常多的特殊场景下,企业的需求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特种机器人,而是需要把工业机械臂,服务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融合,形成能有移动能力、有感知能力、有大脑分析与判断,有操作能力的复合型机器人(或可统称为智能装备)。因此,现在能满足特定场景需求的特种机器人,不仅有手有脚,也有眼有脑,还需要总体协同配合,是一个系统性的集成与创新。

IFR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全球特种机器人产业规模的年均增速为12.3%,预计到2021年,全球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50亿美元。2019年我国特种机器人规模达7.5亿美元,增速为17.7%,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军事应用机器人、极限作业机器人和应急救援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分别为5.2亿美元、1.7亿美元和0.6亿美元。IFR预计,2021年中国特种机器人市场需求规模有望突破11亿美元。

但徐伟认为,特种机器人真正的市场规模或许被远远低估了。目前,中国拥有成熟完整的电子产业链,这使得国内制造产业链较海外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尤其是深圳及周边地区已经打造了完整的产业链,成本优势将成为国内特种机器人快速创新及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同时,中国正处于工程师红利期,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充沛的人才资源,技术研发人员的薪资成本明显低于西方发达国家。随着国家对创新产业的大力扶持,创新环境日益改善,企业研发投入呈现高速增长状态,越来越多国内外顶级高校的年轻学者选择投身国内机器人事业,业界企业也积极与高校成立合作研发实验室,人才队伍和研究力量不断扩大。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和趋势。

中国早已成为世界工厂,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潜在市场更是给机器人厂商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特种机器人产品的成熟定型,需要经过“开发-试用-反馈-迭代”等过程。规模化销售企业能够积攒越来越多的实践经验,从而为产品开发做出更多改进和优化,这使得头部企业的优势越发明显。未来随着市场的发展与整合,中国有望催生百亿规模级的机器人行业龙头。

但目前国内特种机器人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每年市场流量仍然比较小(虽然总量很大)。国内机器人企业目前做到100亿以上的基本没有,领先企业的市场规模大概仅在几十亿水平。工业机器人国外企业有先发优势,产品标准化程度更高,竞争相对激烈,毛利相对低一些;而对于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来说,因其起步时间短、细分场景多、应用范围为广,国内企业的市场前景更为看好。由于市场细分的原因,服务与特种机器人目前的毛利也相对更高一些。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产业链的不断成熟,预计未来特种机器人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但中国特种机器人企业发展的水平很可能领跑于全球。

▍特种机器人企业面临的新挑战

徐伟认为,分析机器人产业可从四个角度入手,即:产品需求属性、需求满足方式、产品销售模式、企业增长瓶颈。

首先,机器人产品必然是需求驱动、用户价值主导,而需求属性又包含刚性、频次、痛点和个性化四个维度。需求刚性直接影响用户付费的意愿。例如,消防与巡检机器人的需求刚性就很强。需求频次越高的产品,市场空间与价值就越高。相对而言,巡检机器人的使用频次高,其潜力就比消防机器人更大。个性化决定了需求满足的难度,个性化程度越高,市场就越细分。特种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集成商的区别,就在于特种机器人也是需要一定的标准化,也具有一定的批量,而不是一个单一项目。产品是否切中需求痛点,直接决定产品价值的高低。

很多时候,客户是否认同产品价值的原因在于,企业认为的痛点却不是客户认为的痛点,双方对需求认知的脱节使得产品在技术上可能很高端,但到最后的场景却并不是非常适用;大部分企业找到了高频刚需,但产品切不住需求痛点,因此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亮点,陷入无绪的低价竞争。

其次,需求满足方式方面,根据目前的技术发展阶段,企业很难把机器人产品放在完全替代人的角度。因为一个训练有素的工人是很精密的有机系统,我们现在的机器人产品只能代替和升级人在某些方面的能力。例如,在有毒有害的环境下,使用机器替代人进行系列操作。产业界也在努力探索一些新领域,但这还需要时间。总之,清醒地认识现阶段技术的能力边界,区分产品的需求升级、需求替代与需求探索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销售落地模式方面,主要是区分To B与To C的区别。

第四,企业增长瓶颈。从实践看,企业必须解决技术链、供应链、资金链三个层面的问题。技术上,要考虑产品功能能否实现,实现到什么程度,只有合适的产品定位才能有市场。当前,一些细分品类的服务或特种机器人发展迅速,但是实际表现不佳,主要原因就在于技术和产业链不太成熟。客户提的要求可能是100分,但业界做出来的可能只有60-80分。例如,市场上已经有一些银行服务机器人产品在应用,但是在人机交互到很高级别、语义理解很困难的时候,最后就变成人工去接管这个机器人的交流交互功能,这表明相关的技术还没有达到市场最高的需求级别。

供应上,必须妥善处理样机成本、批量成本的关系,解决关键零部件来源与制约。今年受到疫情及中美贸易战影响,国外部分零部件的供货期增加3-6个月,这个是行业要解决的问题。所有做移动机器人的企业,都受益于这几年雷达零部件的成本降低,因此,供应链对行业的影响不言而喻。资金上,必须迅速回收产品销售资金,当前资本更加理性,单纯靠资本融资发展壮大的模式不可持续。做出的产品客户能不能持续买单,是解决资金问题的关键。对于很多新产品和热点产品,客户只是图热闹和新鲜而进行采购,但如果不能为客户提供持续的价值,产品就难以变现、企业资金就会出现问题。

总之,特种机器人企业面临的新挑战,就是在标准化与个性化产品之间找到平衡,是找到一个足够大又相对舒适的细分市场,这是非常难的。特种机器人与工业、服务机器人相比,有非常强的个性化,这导致特种机器人企业在规模上很难赶上机器人四大家族与国内服务机器人巨头。目前规模领先的企业有先发优势,但要解决增长问题,必须要选好市场与产品定位,匹配良好的商业与销售模式,解决技术链、供应链与资金链等一系列瓶颈。

▍中信重工如何布局机器人?

中信重工的前身,是国家“一五”期间规划的156个重大建设项目之一。历经60多年的建设发展,中信重工已成为全球领先的矿业与水泥装备供应商和服务商,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也成为公司转型发展主要经营板块,该板块营收年规模约10个亿。目前,整个中信重工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板块,包括自动控制及传感器、特种机器人两大产业,业务贡献大约各占一半。近年来,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的累计销售超过3000台。其中,消防机器人是中信重工的特色拳头产品,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煤炭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今年估计会达到1个亿以上水平。按工信部下属中国电子学会编制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中信重工已连续三年被列为特种机器人第一梯队代表企业。

中信重工现已形成“应急救援、特种作业、军民融合”三大系列机器人产品。2019年,在立德共创研究院的支持下,中信重工编制完成《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其中,规划重点发展的业务为“5+N”——即应急救援、特种作业、军民融合、智能工厂、核心部件,同时密切关注潜力巨大的物流、仓储、医疗、康养、农业等N个延伸领域。

作为中信集团下属专门从事机器人业务的平台公司负责人之一,徐伟在演讲最后也发出呼吁:“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需要产业、学界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中信重工秉承“共生共享、共创新可能”的品牌理念,愿意在资本、技术、市场方面和大家紧密合作,也希望大家能够和中信重工一起,合作共赢,共创未来。”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推荐图文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