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事件后”,整个中国产业界都陷入了急切的反思,从机械化到电气化,从电子产业再到信息化,由于起步较晚,中国产业在核心竞争力上始终处于被动。
中国制造的出路何在?中国又能否抢占下一个工业制高点?就在大家思考之际,5月17日,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郭台铭高调宣称——工业互联网将是中国工业的出路,也是整个实体经济的机遇。
作为曾经因“富士康十三跳”而广为人知的著名代工企业老板,郭台铭心里应该最清楚,所谓的“国际代工”在创造利润和就业机会的同时,又意味着无奈。每组装一台iPhone手机,富士康的流水线只有不到4.5美元微薄利润,iPhone风靡全球的同时,也带走了几十万中国工人的青春。
一家“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在完成最初的原始积累之后,应如何发展?随着富士康即将登陆A股,郭台铭给出了“工业互联网”这个答案。而外界疑惑的是:从“低端代工”转型为工业互联网,它是否能如郭台铭所说的那般神奇?
工业互联网是否能够成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机遇,还是仅仅又是一次“贸工技”路线的翻版,最终令中国产业进一步套上西方技术的枷锁?
1/ 工业互联网不是机器人替代劳动
针对于工业互联网,目前最流行的一个看法,就是用机器人替代人工劳动。此前针对富士康的报道中,无人工厂、大量机器人的使用,都成为勾勒未来工业的场景。
随着中国人力成本的上升,以及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廉价劳动力优势的丧失,正成为低端代工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最大威胁。
2025-04-03 13:41
2025-03-31 13:32
2025-03-28 21:11
2025-03-27 13:40
2025-03-26 10:31
2025-03-18 10:03
2025-03-17 11:12
2025-03-13 22:12
2025-03-10 13:38
2025-03-10 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