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整合生产—消费
工业互联网的机遇在哪里?
一味强调机器人替代劳动,把工业互联网等同于自动化,是对工业互联网的最大误解。工业互联网作为一场新兴的产业革命,它的核心在于整合“生产—消费”流程,创造新的消费需求、降低系统成本。
就像当年的珍妮纺纱机、蒸汽机、电力革命、信息革命一样,其核心都是在释放人类新的产品需求,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大幅提高了劳动者的收入。
蒸汽机之于火车,发电机之于电灯,互联网之于智能手机,工业互联网之于什么,又能为我们带来什么?这也是郭台铭,以及马云、刘强东等中国企业家正在思考的问题。
可以说,目前工业互联网的革命并不能像前几次产业革命那样带来显而易见具体产品。但是,它将对整个工业和消费体系进行重新整合。就像马云所说:“过去一百多年,人们都崇尚市场经济。但未来三十年会发生很大变化,计划经济将会越来越大。”
工业互联网将打通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与工业化大生产之间的壁垒;通过系统的双向反馈,快速进行生产调度;进而完成资源整合的集成和生产分发。
就像网络订餐一样,消费者不需要一家一家品尝,更多通过数据评价,来选择餐馆。而各式各样的菜品需求,也通过平台对各家餐馆进行任务分发。网络订餐的形成不仅没有减少餐馆的数量,反而增加了送餐小哥的工作,增加了大量特色餐饮的供应,在客观上降低了餐馆的广告投入和备货成本。尽管,目前我们还不能通过整个菜品的生产流程而对产品进行监控、甚至直接设计自己想要菜品,一些平台的还存在竞价排名和各种商业公关行为,但是,整个系统已经让我们看到工业互联网的雏形。
同样的道理,对于富士康而言,如果工业互联网搭建成功,苹果将从一个上游任务发包商,转变成一个产品设计商。富士康作为最终产品的工业集成单位,将成为整个工业互联网的枢纽。
手机从一种时尚消费,将沦为一种大众消费品,消费者既可以选择苹果的产品设计,也可以选择华为的设计、小米的设计。反正不论谁的产品,都是通过统一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生产。
苹果、华为、小米对于整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就像一家家餐馆,无论是麦当劳还是全聚德,都无法代替整个平台的存在。
届时,富士康和苹果的产业上下游关系将发生逆转。尽管苹果可以把生产转移至东南亚,甚至迁回美国,但是,没有中国产业链的支撑、没有整个中国工业互联网的数据依托,苹果的从制造成品,到生产品质,再到销售和售后服务、产品反馈等等,都将难以保障。
单纯的技术、产能、成本竞争,将通过工业互联网的整合,变成整个市场和产业链的竞争。在这一点上,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郭台铭大肆宣扬工业互联网的前景,提出工业互联网将是中国工业的出路。这并不是什么虚言。
5月17日,郭台铭并没有像7年前那样大谈机器人替代劳动,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生产数据的链接之上,放在了本地物联网(IOT)平台的链接之上。到2020年,富士康将达到500亿以上的IOT设备接入量。届时,富士康将完成从一家代工企业,向工业互联网企业的转型,最终跳出低端代工的困境。
工业制造、安全、智能家庭、健康、车联网,这“五实”经济与数字经济相结合的工业互联网,将产生等多的服务产品,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据估算,到2025年,工业互联网将创造82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达到全球经济总量的一半。而从生产线上解放出来大量90后、00后,将通过培训、再学习的过程,进入新的工业互联网产业,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
3/ 核心技术买不来
中国工业互联网的隐忧
面对工业互联网的广阔前景和巨大价值,不仅富士康在积极布局,联想、海尔、华为等等知名企业也都在纷纷推出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2017年10月,国家也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
2025-04-03 13:41
2025-03-31 13:32
2025-03-28 21:11
2025-03-27 13:40
2025-03-26 10:31
2025-03-18 10:03
2025-03-17 11:12
2025-03-13 22:12
2025-03-10 13:38
2025-03-10 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