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无人系统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国制造的出路何在?

2018-05-30 06:47 性质:转载 作者:制造界 来源:制造界
免责声明:无人系统网(www.youuvs.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然而,在一片工业互联网、自动化大生产的呼声中,外界最忽视的一点却是,导致危机的根源恰恰来自劳动者收入增长的缓慢。劳动者也是消费者,当他们的收入增长大大低于产业增长,尤其是低于资本(房地产)增长的时候,产品也就失去了市场,整个产业的危机从而爆发。


富士康iPhone手机生产线上的工人,买不起iPhone手机,这是整个产业危机根源的缩影。


寄希望于代工的利润能够再丰厚一些,以工业互联网技术重复低端代工的生产模式,对于企业而言只是短时缓解危机,长期看来无异于饮鸩止渴。


不可否认,机器替代劳动将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在劳动强度大、高危险和扫描分类等领域,这种优势很明显。但对于精细化的劳动,则替代成本较高。尤其像富士康这样的电子类产品组装企业,机器人、自动化的应用成本较高,生产线转换不灵活,扩产和减产的资本固定投入将大大高于工资成本。


目前,富士康一名工人的用工年成本大约在5万元左右,而一台普通机械臂的购置成本只有10万元左右。一台机械臂一般可以替代3—4名工人的劳动。表面上看,机械人的应用要比工人更加合算。


但是,一台普通机械臂除了购置成本外,还要考虑到安装成本、操控系统的购买成本、成产线调试成本、系统维护成本等等。这些成本几乎是购置成本的1倍到3倍。10万元一台的机器人,实际投入使用的成本至少在20万元左右。


然而,机械人和工人一样,不是“雇”来就能用的,必须经过系统培训、调试才能使用。整个机械人的系统安装、学习,直到稳定运行,少则两周多则一个月。


更关键的是,尽管这些机器人的使用年限可以达到10年,甚至更多,但是代工企业几周、几个月就要调整一次产品线,早就是家常便饭。机器的通用性和应变能力大大低于工人,工人可以通过几天或几周的培训,实现顺利转产,而机器人则经常需要进行技术更新和投入,甚至有时不得不提前“退休”,沦为二手设备。所以,按照一般的设备折旧来计算机器人的使用成本显然行不通。


尽管富士康在大幅增加机器人的使用数量,但这个数字是有极限的,并不是越多越好。在富士康2011年提出3年100万台机器人替代计划之后,实际上却是雷声大雨点小,到2014年也不过完成了40万台的替换。按照富士康的说法,到2020年在中国的工厂自动化率也就达到30%。


尽管一些精密零件的安装和通用工序可以用机器人来替代,但对于大量的普通组装岗位,机器人的成本明显太高了。


最让人头疼的问题还不止这些。就连马斯克也不得不承认,“无人工厂”以及“过分自动化”已经给特斯拉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随着技术的进步,机器人的成本有可能进一步降低,但是在资本投资层面,却一时难以改变目前的尴尬局面。因为,工人的工资是按月支付的,投入和产品回款可以实现逐月滚动。而机器人的成本是一次性投入,即使考虑到融资租赁的情况,企业也不得不为此支付高昂的利息。


在需要扩产的情况下,工人的调配更加灵活。你可以要求工人加班,但是不能让机器人超负荷运转。一旦需要扩大产能,机器人的购置、安装、调试的费用和时间要比工人大得多。


这意味着,原本可以花费一个月的工资就可以滚动起来的项目,现在不得不一次性投入,一年,甚至两年才可以收回成本的固定资产投入。而且,企业还面临整个生产线改造升级、设备需要重新购置,因此不得不继续投入大量固定投资的尴尬。


这就导致了一个巨大的问题,随着机器人的应用,企业的劳动效率提高了,但是资本投入却在大幅增加。高达两位数的资金成本将无情吞噬节约出来的劳动成本。


2017年,富士康的通信网络设备毛利率只有13.65%,尽管富士康在大力推进工业自动化,但是依旧比2016年下降了2.23个百分点。在低端代工的模式下,在iPhone的组装利润依然维持在4.5美元的情况下,简单依托机器人来压缩生产成本的结果,只能导致富士康的总体资本回报率的降低,从而跌入科技升级的陷阱。


于是,摆脱“低端代工”的产业模式,实现自动化生产,进军工业互联网,成了富士康的必然选择。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推荐图文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