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无人船 > 行业资讯 > 正文

“无人船”不靠谱?扯淡!这家航运巨头还在加速研发

2021-11-15 16:29 性质:转载 作者:国际船舶网 来源:国际船舶网
免责声明:无人系统网(www.youuvs.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2019年9月,日本邮船旗下大型汽车运输船“Iris Leader”号完成了全球首次“有人自动航行船舶”的自主航行系统海上试验。新冠疫情的持续让海运业界深陷船员严重...

2019年9月,日本邮船旗下大型汽车运输船“Iris Leader”号完成了全球首次“有人自动航行船舶”的自主航行系统海上试验。

新冠疫情的持续让海运业界深陷船员严重不足的困境,这也进一步加快了“无人船”研发的速度。

11月5日,日本邮船宣布启动两项自主船舶相关的研发项目,与日本国内的配套商、船厂和船级社等各方合作,加快开发自主船舶技术,帮助解决日本国内海员短缺等问题。

这两个项目分别为“自动导航系统发展基础的确立以及自动导航系统要素技术开发”,以及“利用远程设备监控系统研发新一代内航船舶”,项目已经获得了日本国土交通省“海事产业集约合作促进技术开发支持项目”的补贴。

自动导航系统研发项目

据悉,“自动导航系统发展基础的确立以及自动导航系统要素技术开发”项目将由日本邮船集团牵头,合作伙伴包括东京计器株式会社、古野电气株式会社、日本邮船集团子公司MTI以及日本海洋科学公司,目的是建立一个使用模拟器的验证和评估系统,使船厂和船舶设备制造商能够更迅速地推进自主船舶的研发。此外,为了提高自动导航系统的安全性,合作方还将改进认知和决策功能,并在实际船舶上开展示范测试。

日本邮船表示,近年来自主船舶研发在世界范围内进展迅速,由于自主船舶涉及识别周围信息、确定避航路线、应对疏散等多个设备和系统,对其安全性和经济性等方面的验证评价体系方法非常复杂,这方面的整理扩充成为了紧迫的课题。

该项目将分为两个中心进行技术研发,其一是“自动导航系统的验证和评估体系的确立”,目标是建立能够在软件上运行的模拟系统,对构成自动导航系统的所有模块进行验证和评估,以便提高自动导航系统的开发速度、减少验证和评估自动导航系统的负担并为自动导航系统创建高度可靠的模块。

其二是“改进自动导航系统中的‘识别、判断和对应机能’的要素技术,并在实船上进行演示”,目标是实现显示碰撞风险区域、识别船舶周围信息、做出避免碰撞风险的决定和生成避航路线等判断以及船舶避航操纵对应功能的产品化,从而通过产品普及减少人为错误和工作量,通过建立一个使用模拟器的产品评估程序来提高自动导航系统的开发速度,通过比较实际船舶测试和模拟器测试数据来改善模拟器的实用性。

在该项目中,日本邮船将负责提供实验环境并协助提供作为航运公司的知识,另外4家公司负责建立自动导航系统的验证和评价环境。具体的作用分别是,MTI负责开发设备的实船搭载准备,以及评价总结;日本海洋科学公司负责开发设备的验证评价;古野电气负责自动导航系统的识别、判断和对应机能的改良。

远程监控系统研发项目

“利用远程机械监控系统研发新一代内航船舶”由日本邮船及其集团子公司MTI、Nabtesco株式会社、日本船级社(NK)、日本造船(Nihon Shipyard)以及BEMAC株式会社六家公司共同参与,旨在开发船用机械高度自动化操作的技术。

近年来,由于船员队伍老龄化以及申请人数的减少,预计未来日本沿海航运业将出现船员短缺的情况,因此迫切需要解决这一问题。对于船员而言,最大的障碍是长期与陆地隔离的高度“去社会化”工作环境。船员短缺可能导致操作船舶发动机和其他设备的高度专业人才不足,妨碍船舶的安全和高效运行。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上述六家企业将合作开发一个远程机械设备监控系统,以模拟器为核心技术,推定设备运行故障的原因,并就如何恢复做出决定。目的是从岸上的监控中心实现对多艘船舶设备操作的监控,在船上工作人员减少的情况下保持与目前相同的安全水平。在该项目中,船厂、设备商、船级社和航运公司将携手推进系统的快速开发,并进行实船示范测试。

该项目将分为两个中心进行技术研发,其一是“故障原因推定和恢复方法选择系统的开发”,目标是使用模拟器作为核心技术开发故障恢复决策系统,以便提高故障恢复决策的准确性,并将模拟器应用于未来船舶行业自动驾驶的核心系统。

其二是“远程监控技术在设备运转高度自动化实船上的实证测试”,目标是通过将故障恢复决策系统与远程监控技术相结合,开发出能够在岸上监测多艘船舶设备运行的综合系统,以便利用在岸就业确保稳定的船员队伍、提供稳定和高效的运输服务并培养船舶行业中的系统集成商。

在该项目中,日本邮船将提供作为航运公司的知识;MTI负责故障恢复判断系统、远程机械监控系统的开发,以及在实船上测试所开发的系统;Nabtesco和日本造船均将负责开发故障恢复判断系统以及相应的实船测试;BEMAC负责远程机械监控系统的开发以及相应的实船测试;日本船级社负责故障恢复判断系统、远程机械监控系统的评估,以及实船测试结果的评价。

日本邮船积极研发自主船舶目标实现商业化

早在2018年,日本邮船就开始进行“有人自动航行船舶/无人驾驶船”相关的技术研究。2019年9月,日本邮船完成了全球首次“有人自动航行船舶”的自主航行系统海上试验。

这次试验在日本邮船旗下一艘70826总吨的大型汽车运输船“Iris Leader”号上进行,船上安装了日本邮船与日本海洋科学共同开发的最佳导航程序——Sherpa System for Real (SSR)船舶导航系统,可以避免与其他船舶相撞。航行试验分两段进行,第一段是从中国新沙前往日本名古屋港,第二段是从名古屋前往横滨,在试验期间由船员正常值班监视,使用最佳导航程序进行导航。

本次试验是日本邮船实现载人自主船舶研发的关键一步,未来日本邮船希望将SSR系统应用到未来严重人手不足的沿海运输中,作为可以远程操纵船舶和无人驾驶船舶的基础技术。

2020年5月,日本邮船及其集团子公司MTI共同开发的自主航行船舶架构概念设计获得日本船级社原则性认可,开发代码“APExS”。这是日本国内首个获得船级社认证的自主航行船舶架构。

同样在2020年5月,日本邮船成功实现了远程船舶操纵的实船实验。这次实验在东京湾进行,从大约400千米外的兵库县西宫市的陆上支援中心远程操作拖船“吉野丸”号(建于2012年),船上搭载了“有人远距离船舶操纵系统”,在东京湾内的本牧沖和横須賀港沖之间航行,航行距离约12千米。

同年6月,日本邮船参加了日本财团(Nippon Foundation)的“无人船示范试验技术开发共同项目”,作为“无人航行船未来创造(Designing the Future of Full Autonomous Ship,DFFAS)”联盟的一员,与约30家合作伙伴一起从事无人船实用化所必须的自动航行、陆上支援、远程操纵、通信线路等各系统的开发应用,目标是在2025年之前实现无人集装箱船技术商业化。

今年9月,作为DFFAS项目的一部分,为无人船开发的陆上支持中心正式完成。预计合作方将于2022年2月在拥挤海域进行长距离无人船航行示范测试,利用一艘204TEU内航集装箱船“SUZAKU”号配备“DFFAS”无人船操作系统,在东京湾和伊势湾之间进行390公里的往返航行,以证明该系统在拥挤水域的实用性。陆上支持中心将负责在测试期间对船舶进行远程监控,并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远程操作。

日本邮船认为,数据统计显示70%以上的船舶事故由人为因素导致,而船舶自主航行能够减少对人为因素的依赖,在解放船员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船舶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这些研发项目,日本邮船希望能够抢占先机,尽快实现自主船舶的商业化,在未来无人船领域掌握优势。

【人民法院报】江苏泰州一家民营造船企业的“涅槃重生”

口岸船舶公司正在抓紧进行生产。周树平 摄

高73米、跨度140米的门吊正在将一个个船体分段吊进船坞;弧光闪闪,几位工人戴着护目镜,拿着电焊枪,正在进行焊接;船体总长200米、型宽32米的鼎鑫107号船已展露雄姿,长江上汽笛声声,往来的船只似乎在欢迎这即将入列的伙伴……这是记者10月29日在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口岸船舶公司)见到的场景。

“去年国庆节前,我们公司偌大的厂区看到的还只是生锈的钢材、丛生的杂草。”重整投资人戚文川谈起今昔的变化,十分感慨。

大型船企陷入破产危机

口岸船舶公司地处上海2小时经济圈的长江三角洲黄金水道北岸,岸线近3000米,拥有20万吨级干船坞一座、5万吨级船台两座、600吨龙门吊一座、500吨龙门吊两座、舾装码头4座,年造船能力达200万载重吨。

公司前身为国内贸易部口岸船舶工业公司,创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2007年改制为民营企业,是江苏省首家获得军品“四证”的规模民营船企,曾是国内民营造船企业十强。

在口岸厂区办公楼前,“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国家级)”“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等牌匾虽然有不少锈迹,但仍旧引人注目。

走进公司产品陈列室,可以看到公司生产的各种集散货船、成品油化学品船/客滚船、特种工程类船舶等模型。公司党委书记王刚告诉记者,这些船舶曾经远销北美洲、欧洲、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这么辉煌的一家企业怎么会突然陷入破产的境地呢?”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公司的永安厂区。

面对记者的提问,口岸船舶公司原总经理郭朝义说,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公司从不缺订单,但价格大幅缩水,成本居高不下,只要一开工就是亏损。当时的企业负责人本着“宁让利润,不让市场,金融危机终将过去”的想法,咬紧牙关坚持生产,可越生产越亏。前几年,由于国际航运市场持续低迷,国内造船企业又面临去产能,公司陷入困境。2019年10月资金链断了,公司停止了生产,银行和供应商开始起诉,工人开始申请劳动仲裁或上访。随着涉诉案件不断增加,2020年5月公司生产经营全面瘫痪,被迫于2020年8月申请破产。

高港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孙乃清插话道:“去年国庆节期间,我几次到公司来,口岸厂区办公楼里里外外都是要工钱的工人,还有部分材料供应商。一些工人情绪很激动,声称问题不解决就要一直上访。”

戚文川翻了翻账本,公司当时欠了5000多名员工的工资,企业的20几个银行账户、在建船舶全部被查封。

据高港法院民庭庭长周树平介绍,口岸船舶公司涉诉涉执的案件多达200余件。

加速府院联动带来转机

口岸船舶公司订单是有的,只是一时资金链断裂,导致出现经营危机,该企业具有重整价值。高港区委区政府和法院领导达成这样的共识。

2020年8月7日,经高港法院裁定,口岸船舶公司进行破产重整,并指定由区委区政府牵头成立的“口岸船舶系”清算组作为管理人。

口岸船舶公司能否“破”出危机,“产”出效益,这是摆在高港法院面前的一道难题。高港法院决定坚持“三个一”。

树立一条好的信念,再难也要办下来。该案案情复杂,所涉债权人人数众多,债务数额巨大,企业员工对立情绪严重,这些痛点、难点和堵点相互叠加,相互发酵,随时都可能成为“炸”点,对区域发展和社会稳定影响极大。有没有人愿意投资?系列矛盾能否顺利化解?还有哪些不可预测的难题?

面对一系列的难题,如何啃下“硬骨头”?孙乃清很有感触地说,抗美援朝时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是泰州人,杨根思有“三个不相信”精神——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推进口岸船舶公司的破产重整,他们也发扬“三个不相信”精神,这样完成任务才有精气神,才能有苦不言苦,有累不说累,有难不避难。

组建一支好队伍,能打苦仗和硬仗。高港法院组建了以孙乃清为审判长、周树平和刘安丰为合议庭成员的审判团队,抽调全院业务骨干组成“口岸船舶系”工作专班。

2020年8月7日高港法院发布投资人招募公告后,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确定泰州长勤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和泰州长越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为投资人,8月中旬就开始逐步恢复生产。因企业账户和多艘船舶处于司法查封状态,恢复生产遇到障碍。为此,高港法院立即组织人员前往上海、南京、武汉、宜昌、无锡等20多家法院,配合解除保全措施。

“我记得那天是星期六的中午,院里临时通知我立即去南京海事法院,请那边配合我们解除多个保全,我接到电话就立即出发。我们在南京海事法院工作一整天,顺利解保了。”重整案件合议庭成员刘安丰回忆说。

由于司法保全措施的及时解除,有力保障3艘军品船舶顺利开工建造和4艘外贸船舶的续建,为重整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法治“加速度”。

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团队共接待、核实、确认债权人3558户,邮寄材料2300多份,与10多家金融机构谈判40余次,并多次赴北京、扬州沟通。团队人员“5+2”“白+黑”已成工作常态。在国庆假日期间,大家都没有休息。

用足一个好机制,府院联动显神威。在区委区政府领导支持下,高港法院出台《关于建立企业破产处置协调联动机制的通知》,由法院、公安分局、行政审批局、发改委、工信局、人社局等19个部门建立企业破产处置协调联动机制,促使府院联动制度化、常态化。

据孙乃清介绍,在口岸船舶公司危机开始的一年多时间里,区委区政府主动作为,压实责任,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启动应急处置,全面了解企业欠薪情况,协调筹集资金6183万元支付职工(农民工)部分工资;协调有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30余次,邀约职工代表200余人次,讲清政策、做好解答。区政府、法院、管理人三方派员常驻企业,落实“日事日报日议”制度,保障重整期间企业稳定有序。

乘势而上带来一派生机

重整计划的顺利通过需要债权人的理解和支持。高港法院会同管理人在与债权人事先沟通重整方案时,大多债权人无法接受,一段时间内质疑声不断。为此,高港法院在口岸船舶公司破产专办基础上再次动员,工作人员放弃休息加班加点,与各债权人展开对话谈判,就债权人关心的问题制作手册,交由工作组及村居干部谈判备用,让破产程序更加公开透明。经过反复磋商,重整方案顺利通过,最大限度保障了企业、债权人、员工等各方利益。

职工权益保障涉及社会和谐稳定。口岸船舶公司原来一岗一人,人浮于事,在很大程度上拖垮了企业。高港法院加强协调力度,积极指导企业与职工按正常工资标准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引导职工通过仲裁、法院诉讼等程序处理争议问题,最终1314人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据戚文川介绍,公司行管人员及辅助工种原来有1800多人,现在只有209人,提倡员工一专多能,一人多岗,极大地提高了公司效益。

戚文川打开账本高兴地说,重整一年来,口岸船舶公司及其关联企业生产经营已恢复正常,并严格按照重整计划确定的时间节点和支付比例,按时或提前支付各项费用。

据戚文川介绍,公司破产重整期间,恢复了4艘外贸船舶的生产,其中两艘8万吨,两艘4万吨;启动了3艘军品船的开工建造。2020年10月21日,公司破产进入重整计划实质执行阶段。很快,就接到了2艘5万吨的散货船、3艘甲板运输船的订单。

对于生产情况,戚文川如数家珍:完工交船3艘,下水待交付船舶1艘,在手订单32艘,生产任务已排产至2023年。

谈到公司内部管理和资质保持情况,戚文川更是一脸笑容:今年3月,通过装备承制单位资格重大事项专项评估;5月,通过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年度监督审核;9月,通过江苏省工信厅组织的口岸船舶一级Ⅰ类钢质一般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复审评价;10月,通过江苏省工信厅组织的口岸船舶二级安全标准化复审评价。戚文川认为这些都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软实力”。

在与口岸船舶公司的座谈中,与会人员从不同角度都表达了这样的想法:高港法院通过盘活资产,引入战略投资人,最大程度保护了债权人利益,实现企业“再生”,为挽救危困企业、完善市场资源配置、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破产重整后的口岸船舶公司一定会重整行装再出发,奋楫扬帆再远航!”该公司生产部副部长兼船体车间主任朱连兵看着江面上往来的船舶欣喜地说。

商船三井与三菱造船合作完成LCO2运输船概念研究

11月4日,日本商船三井宣布,与三菱造船合作完成了关于液化二氧化碳(LCO2)运输船多种主流船型的概念研究。

商船三井表示,作为实现低碳和脱碳社会的一种手段,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正在日益引起关注,LCO2船将在CCUS价值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满足未来对LCO2的运输需求,商船三井与三菱造船研究了最有效且实用的多种船型概念。考虑到不同的液货舱压力设置,合作伙伴设计了容量最大50000立方米左右的液货舱,以灵活应对货物运输量。

未来,商船三井将在这些船型的基础上,继续研究难度较大的大型LCO2船,开发各种船型,以灵活应对整个价值链上的客户需求。此外,为了克服LCO2运输的挑战,积累运营经验知识,商船三井将与日本日本海事集群共同发展,助力低碳社会的实现。

商船三井于2021年3月进军液化二氧化碳海上运输业务,投资挪威液化二氧化碳运输船管理公司Larvik Shipping,后者在欧洲有着30余年的工业LCO2运输船管理经验。结合商船三井在安全运营方面积累的专业知识和Larvik Shipping的经验技术,商船三井将继续研究如何扩大LCO2运输船的规模,为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发展LCO2海洋运输业务作出贡献。

今年6月,商船三井受邀参与日本经济产业省管辖的新能源产业综合开发机构(NEDO)的研发项目,协助大型LCO2运输船实际运用的研发工作,以期将工厂和火力发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安全、大量且低成本地运输到再利用和储存地点。商船三井当时表示,通过这一研发项目,商船三井计划完成大型LCO2运输船的基本设计。

73亿美元!Inmarsat被这家美国公司收购

美国卫讯公司(Viasat Inc)宣布,以7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nmarsat)。

此次合并将创造一家全球领先的通信公司,拥有Ka、L和S波段的全球频谱产品组合,包括19颗正在服役的卫星和另外10颗正在建造的航天器,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发射。

Inmarsat是海事、航空和政府部门移动卫星通信的全球领导者。该公司于2019年被私有化,以34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一个由英国Apax Partners、美国Warburg Pincus、安大略省教师养老金计划(Ontario Teachers ' Pension Plan)和加拿大养老金计划投资委员会(Canada Pension Plan Investment Board)组成的财团。

Inmarsat是全球海事卫星通信服务提供商,已经通过14 颗在轨卫星提供全球连接服务,在海事领域,Inmarsat目前有大约13万艘船舶作为安全客户,有约41000艘船接入了其宽带服务。另外,Inmarsat还有七颗在建卫星。7月,Inmarsat公布了将至少150 颗低地球轨道(LEO) 卫星添加到它称为Orchestra 的多轨道星座的计划。

2020年,Inmarsat在海事行业的收入为3.91亿美元,今年估计为4.03亿美元。卫讯公司指出,Inmarsat的海事地位是对卫讯公司自身能源业务的补充。

卫讯公司主要专注于航空、国防、商业以及家庭领域的互联网市场,近年随着远洋海运对网络需求的逐步提高,该公司开始非常关注海事网络通信市场。

卫讯公司表示,这笔收购交易价值73亿美元,其中包括约8.5亿美元现金,卫讯公司约4636万股普通股(价值月31亿美元),以及承担34亿美元的净债务。交易完成后,Inmarsat的股东将拥有卫讯公司37.5%的股份,预计将创造15亿美元的资本支出协同效应。交易有望在2022年下半年完成。

卫讯公司称,合并后的实体计划将两家公司的频谱产品、卫星和地面资产整合到一个全球高容量的混合空间和地面网络中,能够在快速增长的商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卓越服务。这将创建一个“综合多波段、多轨道卫星和地面空对地系统最有利特点的框架,可以在机场和航运中心等高需求地点提供更高的速度、更多的带宽,更大的带宽密度,并以低于任何一家单独公司的成本降低延迟”。

卫讯公司执行总裁Mark Dankberg指出:“这是一个变革性的组合,推进了我们连接世界的共同目标。团队、技术和资源的独特融合提供了盈利增长所需的要素和规模,通过在新的和现有快速增长的细分市场及地理区域创建和交付创新的宽带和物联网(IoT)服务。Inmarsat的双波段全球移动网络、独特的L波段资源、在英国的技能和能力、以及全球优秀的技术和运营人才,这些都是卫讯公司业务的有力补充。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推进宽带通信,创建新的空间和地面混合网络,为客户带来更高的性能、覆盖范围、速度、可靠性和价值。”

Inmarsat首席执行官Rajeev Suri称:“对于Inmarsat而言,加入卫讯公司是在正确时间的正确结合。卫讯公司是一家了不起的创新公司,而Inmarsat带来了一些强有力的补充:全球影响力、广泛的分销渠道、强劲的商业势头,以及在极具吸引力的全球移动领域的存在。两家公司将共同打造一个新的全球性企业,其规模和范围将有助于塑造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增长的行业的未来。此次合并将为Inmarsat创造一个强大的未来,并使其处于有利地位,能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扩大合作伙伴的范围,为员工提供新的机会。”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热点资讯
推荐图文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