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战争以来,战争形态向信息化发展已历三十余年,正向智能化战争演变。无人作战“蜂群战术”集中体现了智能技术的作战运用,既是战争形态向智能化演变的产物,也是其向高层次演进的重要推力,有其自身的特点,也是大国角力的要点所在。今天,我们邀请了国防科大的专家吴敏文带您解码无人作战“蜂群战术”。
吴敏文
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教授。从事信息战、信息化战争、军队信息化建设教研工作二十余年,长期关注前沿发展并进行跟踪研究。常年被军事学核心期刊评为优秀作者,国家级大报、名刊军事评论员,文史期刊专栏作者,获教学、科研奖数十项。
“蜂群战术”的发展进阶
一只马蜂或蜜蜂的杀伤力非常有限,但一个庞大的蜂群,却有杀伤甚至杀死一头牛或一匹马的能力。
现代军事意义上的“蜂群战术”,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较大型陆上、海上和空中作战平台为搭载和发射平台,以智能无人机、无人车辆、无人舰船、无人潜艇等无人作战系统为武器,具有自主态势感知、情报融合、目标分配、指挥控制、自适应协同和智能决策等能力,依据作战任务和战场态势的变化,对战场无人作战系统进行自主动态编成,以整体作战能力应对复杂、强对抗、高不确定性战场环境的一种作战方式。
“蜂群战术”由美军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2000年,美国国防部发布第一版《无人机发展路线图》,至2003年伊拉克战争及之后,为了应对高度复杂和对抗性社会环境,美军投入战场的无人作战平台或系统达近万个。随着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的实质性进步,为满足战场对无人作战系统不断增长的需求,美军智能化无人系统的发展和应用都驶入了“快车道”。
一名美国士兵放飞一架无人机模型
美国海军历来以美各军种中的技术领先者著称。2012年,美国海军研究局率先发布《无人机蜂群攻击》报告。2015年3月,美国海军研究局完成了长0.91米、翼展1.47米、重5.9公斤的“郊狼”无人机的单机测试。2016年5月,完成了30秒内发射30架“郊狼”无人机的试验,验证了由“郊狼”组成的“蜂群”的编队飞行、队形变换和协同机动能力。
由于担心无人飞行器会削弱本军种地位,美国空军一开始对发展无人作战持抵触态度。但在形势比人强的局面下,美国空军启动了“编群战术空间”计划,研究无人机在侦察、搜索、跟踪、电子战、心理战、对地打击、战术牵制等方面的作用。为在有人机与无人机之间寻求平衡,美国空军提出了无人机接受有人机指挥控制,有人机与无人机协同作战的“忠诚僚机”概念。2019年,由美国空军和克瑞托斯防务公司联合研发的XQ-58A“女武神”战斗无人机试飞成功,标志着“忠诚僚机”开始从概念走向实战。
2017年9月18日,美韩军机在联合军演中飞过朝鲜半岛上空
2025-05-08 14:39
2025-05-08 14:37
2025-05-07 11:57
2025-05-07 11:56
2025-05-06 12:10
2025-05-06 12:09
2025-04-30 11:45
2025-04-30 11:44
2025-04-29 14:09
2025-04-29 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