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特种机器人 > 行业资讯 > 正文

《纽约时报》:中国的机器人数量比世界其他地区加起来还多

2025-11-17 10:39 性质:原创 作者:Mulan
免责声明:无人系统网(www.youuvs.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美国《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近日刊文称,依据最新统计数据,中国工厂内正在运行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已超过 200 万台,规模高于全球其他国家总和,工业机器人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体系中...

美国《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近日刊文称,依据最新统计数据,中国工厂内正在运行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已超过 200 万台,规模高于全球其他国家总和,工业机器人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体系中的关键生产要素之一。

报道援引德国国际机器人联合会( IFR)最新年度报告称,去年中国工厂新安装工业机器人接近 30 万台,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一半以上;相比之下,美国工厂新增安装约 3.4 万台。IFR 的数据还显示,自 2017 年以来,中国工厂每年新增安装量持续保持在 15 万台以上,在机器人保有量和新增量两个维度上长期位居全球前列。

在制造端,报告显示,中国正在加速从“机器人使用大国”向“机器人生产大国”转变。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测算,去年全球工业机器人供应中,约三分之一来自中国厂商,而这一比例在前一年还是四分之一;曾经长期领先的日本厂商份额则从 38% 回落到 29%。更具代表性的是,以前中国工厂安装的机器人多数为进口产品,而去年在中国工厂新安装的机器人中,接近五分之三已由本土企业生产。

报道梳理了这一变化背后的政策背景。早在 2015 年,中国政府就在“制造业中长期规划”中将机器人列为优先发展方向之一,并通过低利率信贷支持、并购协同、专项补贴和技术路线图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大在机器人和相关高端制造技术领域的投入。2021 年发布的全国机器人发展专项规划,则进一步明确了在工业机器人密度、关键部件自给能力等方面的阶段性目标。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秘书长 Susanne Bieller 在接受采访时评价说,一个持续推进的国家战略“显然已经在安装量和产能布局上体现出效果”。

除传统关节机器人外,报道还关注到人形机器人及其供应链生态的兴起。文章提到,中国杭州的 Unitree Robotics(宇树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是在政策与产业集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代表性创业公司之一。该公司计划在今年底前启动上市进程,其最新一代基础款人形机器人在中国本土市场的标价约为 6000 美元,远低于美国 Boston Dynamics 公司多款人形与四足机器人的定价区间。在接受采访时,来自英国科技研究机构 Omdia 的首席分析师 Lian Jye Su认为,人形机器人创业潮和专用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零部件企业的快速涌现,是工业机器人扩张催生的“自然外溢效应”。

与此同时,Su 也提醒,尤其在传感器和部分高端半导体器件等关键环节,不少顶级产品仍高度依赖德国、日本等国企业的长期积累。如果要在高端人形机器人整机上取得优势,当前的零部件体系仍然需要更长周期的迭代和国际协同。他指出,如果今天要组装一台“真正顶配”的人形机器人,其核心部件依然高度国际化,供应链覆盖多国企业。

报道还引用了总部位于美国上海的供应链咨询师 Cameron Johnson的观点。他认为,工业机器人的价值在于将自动化进一步嵌入生产过程,并与人工智能系统深度融合,以实现设备状态监测、产线节奏优化和维护决策的实时化。“企业正在利用 AI 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持续分析,找出哪些设备表现最佳、哪些环节存在偏差。”他指出,在不少制造业场景中,机器人已经不再只是单机设备,而是被视为可被精细调度的“数字化资产”。

从全球视角看,这篇报道所呈现的,不仅是某一经济体机器人数量的变化,更是工业机器人在全球制造体系中角色演化的一个缩影:一方面,机器人本体、关键部件和控制系统的供给能力正向更少数的技术集聚区集中;另一方面,机器人应用与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工业软件之间的耦合程度不断提高,使“机器人密度”逐渐成为衡量制造业技术水平和自动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伴随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数据的持续更新,有关“机器人如何重塑未来制造格局”的讨论,显然还将持续升温。

推荐图文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