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八上,指的是每年的 7 月 16 日至 8 月 15 日,既是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也是降雨最集中、最猛烈的主汛期,今年就连北方也感受到这股又热又湿的广式热浪。
而当我们汗流浃背、浑身黏腻时,蚊子却迎来了它们的“黄金时代”:繁殖加速、叮咬频繁,登革热等蚊媒病成为夏日健康威胁的常客。
广东更是深受其害,台风“白鹿”刚走,“杨柳”又来,天空疯狂倒水,高温与暴雨交织,蚊媒疾病的风险进一步加剧。
图片源自网络,广州的暴雨让上下班显得格外困难
而基孔肯雅热趁此爆发,迅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截止 7 月 26 日,广东累计报告本地病例 4824 例,是这个夏天蚊媒疾病的需要重要防范的典型。
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被感染的伊蚊——“花蚊子”叮咬传播,而这拗口的名字源自坦桑尼亚,意为“弯曲起来”,生动描绘了患者因严重关节痛而弯腰的痛苦姿态,通常还伴有突发高热、肌肉酸痛,皮疹等症状。
图片源自北京疾控中心,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
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康敏指出:“预防基孔肯雅热的关键是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没有积水就没有蚊虫,没有蚊虫就没有疫情传播。”
为应对风险,广东多地开展防蚊控蚊行动,极飞 R 系列无人车驶入城市,深入这些积水、蚊虫孳生区域,通过全天候喷洒作业,全力守护市民与防疫人员的健康。
为何蚊媒病日益频发
广东的基孔肯雅热让人头疼,但放眼全球,这个问题久远而严重。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每年有超过 6 亿人感染蚊媒疾病,数十万人因此丧命。
源自世界卫生组织 2024 年全球虫媒病防治策略报告
为什么像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这类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爆发频率和传播范围都在不断扩大呢?
全球变暖导致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近百年气温已升高约1.1℃,空气也从而可以储存更多的水汽,暖湿气流和天气系统叠加,会让降雨集中在短时间内爆发。
而这样的条件,为蚊子繁衍和疾病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
蚊子的幼虫在水中发育,温度是决定其生长速度的关键。在 25℃ 至 30℃ 的理想温度下,蚊子从卵到成虫仅需 7-10 天,比常温下快一倍,种群更新换代加快,蚊子数量指数增长。
蚊子的幼虫(也称孑孓)与成蚊
高温下,成蚊的新陈代谢旺盛,活动能力和搜寻猎物的欲望都达到顶峰。
蚊子是微小的生物,极易因水分蒸发而死亡。但是,当空气湿度维持在 60% 以上时,能有效防止其脱水,拥有更长的寿命,蚊子将拥有更多吸血和产卵的机会,进一步壮大其族群。
可以说,高温加速了蚊子的“生命时钟”和“攻击本能”,而高湿为蚊子提供了“天然保护罩”,高温环境也加速了病毒(如登革病毒)在蚊子体内的复制速度,增强了疾病的传染性。
因此,在这样的天气里,蚊子不仅数量更多、寿命更长,叮咬也更为频繁和“致命”,原本夏秋季流行的疾病季节延长,也从热带疾病向温带扩散。
全球化与城市化:病毒的“快车道”
当人在疫区被“花斑蚊”叮上一口,带着病菌登上飞机,飞到新城市,当地蚊子叮咬病毒携带者后,再叮咬居民,就完成了一次病毒的传播。
在蚊媒病例数量暴涨的背后,全球化带来了频繁的国际旅行和贸易,为受感染的旅客和蚊子提供了跨区域流动的便利。
拥挤的城市交通枢纽
与此同时,快速且无序的城市化进程也为蚊子创造了大量的生存空间。城市中的废弃轮胎、花盆积水等地,都成了理想的孳生场所。城市的高密度人口,则为蚊子和病毒提供了丰沛的营养来源。
蚊子——不断进步的“超强适应力
更糟糕的是,作为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等疾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不仅能在各种小型积水中繁殖,虫卵还能在干燥的环境中存活很久,一旦遇到水便能孵化,这种特性极大地增加了防蚊控蚊的难度。
图片源自东方网
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薄弱,缺乏有效的蚊媒监测控制体系,以及快速的疾病诊断和应对能力,导致疫情难以得到及时的有效控制。
因此,蚊媒疾病的频发并非偶然,而是气候变化、全球化、城市化、物种演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面对这一持续性的公共卫生挑战,我们需要更有力的行动。
比尔·盖茨曾说,蚊子一天内夺走的生命,比鲨鱼一个世纪的总和还多。
自 1881 年古巴医生卡洛斯·芬莱揭示蚊子是疾病传播媒介以来,人类与它的“攻防战”已持续了一个多世纪。
最初的防线很简单——清除积水,用油封住水面,睡觉拉好蚊帐,方法原始却有效遏制了部分疾病的传播。
图片源自网络
20 世纪中叶,DDT等化学杀虫剂登场,让疟疾、黄热病等在部分地区得到有效控制。
可好景不长,DDT 的毒性破坏了环境,蚊子还练出抗药本领,疾病卷土重来。
这些历史教训促使我们意识到,依赖单一工具的被动防御,终究不可持续。
如今,全球防治正在转向综合病媒管理,强调多策略结合、社区参与与科技创新,从单一作战走向系统作战。
在疟疾等高风险地带,防蚊变成一件时时刻刻的事。
白天,墙壁和屋檐喷上药水,趴上去的蚊子活不了多久。
夜里,人们睡在长效杀虫蚊帐(LLINs)下,细密的纤维网里融合着杀虫剂,三五年都能针对蚊子释放药效。
图片源自网络
出门前,则抹上一层对人温和且安全的驱蚊剂。
而防治团队为了不给蚊子“练出免疫力”,还会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杀虫剂。
与此同时,生物与基因技术正在逐步应用在防蚊控蚊领域。
通过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细菌的蚊子,可以阻断病毒在其体内的传播链条。
图埃及伊蚊中的沃尔巴克菌感染机制
而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多种方式阻止蚊子繁衍后代,例如让雌蚊后代夭折,或使雄蚊不育,从而逐步削弱整个种群。
中国、印尼、巴西等地还在探索 RNAi 生物杀虫剂与声波杀幼虫等新方法,进一步扩展了防控手段的多样性。
不过,环境与社区管理依旧是防蚊的地基,定期清理积水、保持排水畅通、向大家普及防蚊知识,以及随时监测蚊虫情况,都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许多国家都开始使用无人机喷洒杀虫剂,并借助 AI 识别水体分布和蚊虫分布密度尝试更精准的防蚊控蚊。
在此次的防蚊控蚊行动中,广东也试点了多种创新手段,覆盖了从幼虫到成虫的各个阶段,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综合防线。
在幼虫防治阶段,佛山的池塘里,城管部门投下了 5000 多条会吃蚊幼虫的“灭蚊鱼”,通过捕食蚊子幼虫和蛹来控制数量,避免了化学药剂对环境的污染。
图片源自网络
在成虫防治阶段,南方医科大学研发的“电子哨兵”——媒介蚊虫自动监测仪,里面放了模拟人体气味的诱蚊剂,专门引诱伊蚊靠近,一旦“上钩”,蚊子就会被消灭,还能实时监测该位置的蚊子数量,只要密度升高,就会立刻发出预警。
图片源自 CCTV
此外,除了中山大学的“蚊子工厂”,每周能“孵化”出数百万只经过特殊处理的“绝育”雄蚊。
科研团队还找到了一种“以蚊吃蚊”的方法,通过释放华丽巨蚊。
这种体型大出数倍的蚊子,幼年时期是伊蚊幼虫的天敌,成虫后则以花蜜为食,既不吸血,也不传播疾病。
图片源自 CCTV
各地的防控工作人员使用了无人机结合水体AI识别系统来精准定位积水点并撒药,既节约人力,又提升了效率。
珠海高新区甚至在公园、社区的排水口、通风井等地装下了 1 万多个防蚊闸、2.5 万个防蚊网。
图片源自珠海高新区,工作人员正在安装防蚊网
这种“生态治理 + 精准作业”的创新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防控效率,也为应对日益频发的蚊媒病积累了可复制的本土经验。
全球防蚊策略正在经历从被动应对、化学依赖,到主动防御、科技驱动的转变。
“智慧解法”破解消杀痛点
尽管科技手段不断进步,环境消杀工作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城市中的绿化带、老旧社区和狭窄巷道,人工喷洒效率低下,容易形成防控盲区,消杀覆盖难。
药物喷洒人员长期暴露在高温、潮湿、蚊虫密集、药物浓度高的复杂环境中,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危险大。
消杀行动缺乏实时作业记录,效果评估,导致防控工作难以追踪和优化,监督难。
化学药剂的大规模使用,带来了蚊子抗药性和环境污染的双重风险,环境压力大。
在广东一线防蚊控蚊工作中,极飞 R 系列无人车展现了其环境消杀的实用优势。
R 系列无人车在黄埔街道消杀
通过精准喷洒,可以实现药雾均匀覆盖,这减少了化学药剂的浪费与环境二次污染。
通过远程操作,将人员与危险环境隔离,降低了防疫消杀人员承受的健康风险。
而全天候的作业能力解决了人工夜间作业的困难。
此外,路径规划帮助消杀人员选择最佳路线,并根据路径记忆进行自主作业,让作业更轻松的同时,还将记录每次作业数据,为系统化防控提供数据参考。
当前,极飞 R 系列无人车已在广东多地投入防蚊控蚊行动中,防疫消杀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无人车的消杀范围更广,效率是传统人工的四到五倍,而且远离药物,安全多了。
R 系列无人车在深圳消杀
如今,防蚊控蚊工作与生物防治、新型消杀设备与气象监测等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更早预防、更快响应、更安全守护居民健康。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落地,更是由空地一体、智能驱动、生物科技与数据互联构成的系统化防控,让防控走向主动、持续、智慧的守护。
我们希望,通过科技的介入,让公共健康得到实实在在的保障。
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极飞科技)创立于 2007 年,是世界领先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公司,致力于用科技为农业赋能。极飞科技以“提升全球农业生产效率”为使命,通过开发无人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满足日益增长的世界人口对粮食安全的需求,为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创造积极的影响。
极飞的愿景是,构建一个满足人类未来 100 年发展需求的农业生态系统,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获得充足、丰富和安全的食物。成立 14 年来,极飞自主研发了农业无人机、农业无人车、农机自驾仪、农业物联网和智慧农业管理系统等产品。通过构建完善的渠道体系,为农户提供智能、高效、经济的生产工具和数据服务;帮助农场解决劳动力成本高、生产管理粗放等问题。
截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极飞服务了超过 931 万农户、7.8 亿亩次农田,服务网络覆盖了 42 个国家和地区,同时通过线上知识服务和线下培训业务,培养了超过 9 万名智慧农业从业者,为全球农业的升级转型奠定人才基础。
极飞人相信,科技是最大的公益。用技术赋能农业,既是主营业务,也是极飞社会责任。截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极飞的产品和服务累计为农户减少粮食损失约 821 万吨,减少农药使用超过 4.5 万吨,节水 1500 余万吨,减少农业生产碳排放 76 万吨。极飞科技也因此成为首家荣获农业科技界奥斯卡“最佳精准农业技术创新奖”的中国科技公司,首个荣膺路透社“全球商业责任大奖”的中国企业,并于 2020 年入选中国“十大智慧农业新技术应用模式”和联合国“十大数字农业与人工智能应用案例”。
与此同时,极飞科技还通过对科研、开发、制造和传播渠道的整合,不断推动机器人、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技术在全球农业领域的应用和普及。如今,极飞已经在 20 多个国家设立了试验基地,与中国农大、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英国哈伯亚当斯大学、悉尼大学等知名研究院校建立长期合作,通过科研探索、人才培养和公益合作,践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
2021 年 3 月 17 日,极飞科技完成 C 轮 15 亿元人民币融资,由高瓴资本、百度资本和软银愿景基金领投,成为资本、创新工场、越秀产业基金和广州新兴基金跟投,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农业科技领域最大的一笔商业融资。
2025-08-18 14:38
2025-08-18 14:38
2025-08-11 22:31
2025-07-08 09:06
2025-07-07 10:28
2025-07-05 10:37
2025-07-04 16:27
2025-07-04 16:27
2025-04-28 13:48
2025-04-15 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