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东五环附近的亮马河和坝河交汇处,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王崇臣卸下沉重的黑色双肩背包,将数个亮黄色组件一字排开,依序拼插后,再把手机固定在操纵架上,拿起组装好的水下无人机,侧身爬下河岸。
在东五环附近的亮马河和坝河交汇处,王崇臣向河道里放出水下无人机进行观测。
蹲在河边,王崇臣缓缓释放线圈,将无人机的潜水器送入河中。过了两三分钟,王崇臣示意随行的学生们来看手机屏幕画面,同时解说:“水质不大浑浊,有浮游生物和小鱼虾,水质再差些,小家伙就不见了。”
王崇臣老师带领学生团队在亮马河边一边“走河”,一边给同学们讲相关知识。
河道很深,堤坝很陡,王崇臣和学生们上坡时相互搀扶。
最近十来年,王崇臣带领这支北京水文化遗产团队,遍访本市16个区、206处水文化遗迹,总行程达3000公里,积累文字50万字,基本盘清本市水文化遗产点“家底”。
这种以调研为目的的行走被团队成员简称为“走河”。王崇臣说,“走河”缘起于“遛娃”需要。为让孩子接触自然,同时满足自己对水环境的亲近感,他带着儿子一边顺着亮马河散步,一边观察沿岸环境、收集历史和现状资料。渐渐地,来自学校各个院系的博士生、硕士生甚至刚入学的本科新生相继参与进来,通过建立“水美北京”“北京水文化遗产”两个北京市属高校特色教育资源库,王崇臣的个人兴趣升级成为团队的学术活动。
水下无人机连接手机,使用者可以在屏幕上直接观察到摄像头拍摄到的画面。
王崇臣在家中对团队即将出版的书稿进行审读修订,书中很多北京河流的历史资料需要慎之又慎。
今年2月底开始,“追本溯源”——北京河湖水系“走河”主题活动启动,王崇臣团队再次调研什刹海、玉河、昆明湖、通惠河、北运河、潮白河等多处水系。春节前购置的这套水下无人机,在新一轮“走河”中,跻身“主力”。
在“走河”时,王崇臣对水质、河道、遗产倾注了最大程度的关心。团队既会总结历史河湖水系在洪涝防护、灌溉、引水等方面的经验,也探索城市风貌保护传承、人文历史教育、区域文化特色建设等方面的价值,还会收集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城市给排水等方面的启示。
王崇臣追逐着更宏伟的愿景,他希望制定出量化河流价值的标准,“参考每条河流的昨天和今天,我们要去引入生态环境的因素,作出价值评估,具体讨论每一条河的修复途径,助力北京建设宜居之都。”
路长思远,流水脉脉,步履不停。
2023-02-10 11:44
2023-02-08 09:40
2023-02-08 09:39
2023-02-08 09:35
2023-02-08 09:33
2023-02-08 09:31
2023-02-08 09:28
2023-02-07 09:52
2023-02-07 09:48
2023-02-07 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