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焦立坤 文/图)5G水下机器人在浑浊的水底清除淤泥,为大坝护航;5G无人机第一时间腾空,及时扑灭高楼大火;在拥挤的景区,5G智慧厕所指引方向……在5G的“魔法”下,这些场景正在我们身边实现。目前我国5G进入发展的关键阶段,行业应用推广成为重点。而在5G与各行各业合作的探索中,作为我国5G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中国移动行走在最前方,在“出圈跨界”上大显身手。
截至今年9月,中国移动开通5G基站超过35万座,在全国所有地市级以上城市和部分重点县城实现5G商用。与此同时,该公司已经打造完成100个涉及各行业的5G行业应用的标杆,在15个细分领域具备5G垂直行业应用大规模推广商用的能力。在5G商用一周年到来之际,中国商报记者近日实地走访了中国移动几大5G行业应用标杆项目,看5G如何为水电站、应急救援、文化旅游等行业注入新动能。
一座水电站的进化
巡检费用大幅降低
一个笨重的水下机器人被吊车徐徐放下,两个皮划艇里的四个工作人员将其引入消力池的指定位置,这个机器人在约20米深的水中一会浮游、一会池底爬行,开始它的巡检、清淤工作。中国商报记者在位于四川省广元市的亭子口水利枢纽看到了这一幕。
这座令人惊叹的“5G智慧电站”由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大唐公司、清华研究院联手打造,首次将5G技术应用于水电站领域,融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5G水下机器人和5G无人机智能巡检融合,大大提升了水电站的智能化。
“以前消力池都是建围堰、人工潜水巡检,大坝坝体则是人工吊绳巡检,效率低、成本高,不利于防洪安全和电力生产。”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智能水电枢纽研究所副所长王皓冉介绍,在这个项目中,5G水下机器人搭载清淤和巡检作业设备,可以在不排水的条件下替代人工进行水下作业;借助5G大带宽的优势,5G水下机器人采集的高清图像可以实时回传,同时利用5G低时延的特性,工作人员可以对其远程控制,完成周密的勘察检测工作。
据了解,按照设计要求,每三至五年或大洪水过后,亭子口水利枢纽都需要对泄洪消能设施进行检测,传统检测工期一般三至六个月,工程成本在590万元左右。而使用5G水下机器人则将单次巡检费用下降到70万元左右,工期只需20天,降低了检测成本,保障了下游沿江城镇及百姓生命与财产安全。
水下机器人(皮划艇间黑色物体)在水中作业
与此同时,大坝坝体表面也需要日常巡检,但传统都是采用人工巡检方式,借助望远镜、绳索、吊车等工具,人工近距离使用卷尺、钢纤、粉笔、数码相机等进行检查,存在巡检风险高、成本高、效率低、内容不全、结果主观化等问题。但一套高精度的坝面5G无人机巡检系统就实现了坝面自主巡检、坝面蜜像信息无缝获取、坝面三维重建等功能。据介绍,亭子口水利枢纽整个大坝的上下游坝面水上部分的单次检查以往共需约460万元,历时约90天。但采用5G无人机智能巡检方式后,单次检测仅需19万元左右,工时也从90天下降到15天。
亭子口水利枢纽是我国完善长江防洪体系的六大重点工程之一,是嘉陵江干流唯一的控制性骨干工程,是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四川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骨干工程。“5G智慧电站”项目创新实现5G水下机器人、5G水上无人机与办公区业务平台的实时交互、坝体异常状况预警诊断,解决了传统作业效率低、反复下水作业等问题,扩大了巡检范围、提升了巡检效率、增强了操作便利性及安全性,保障了大坝运行安全。
“现在还有人在下面进行检测,下一步我们想把它做成完全'无人化',就是通过无人船和水下机器人进行协同。”王皓冉说。
2025-04-30 11:45
2025-04-30 11:44
2025-04-29 14:09
2025-04-29 14:08
2025-04-28 13:48
2025-04-28 13:47
2025-04-27 11:23
2025-04-27 11:22
2025-04-27 11:21
2025-04-27 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