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蜂”的一次改进,打开了无人机全新天地
BQM-34“火蜂”无人机,在1951年首次试飞,由美国三军联合支持研制。早期的“火蜂”只是作为靶机,由于该机性能出色,价格低廉,很快就发展出了执行侦察、气象探测等等不用任务的型号,包括147型、234型、255型和259型等系列,外形各有不同,其中以147型系列“闪电虫”的发展谱系最为复杂。
1965年,美军又发展出超音速的166型“火蜂II”,仍沿用了BQM-34的编号,包括BQM-34E、F、T型等。到1986年1月,“火蜂”系列各型共生产了6400多架。这款无人机一直服役到了21世纪,甚至参加了入侵伊拉克的战争,资格可谓是很老了。
“火蜂”主要通过C-130“大力神”在空中投放,也可使用SH-3“海王”直升机等平台投放或从地面用火箭发射,任务完成后则用降落伞回收。早期型的BQM-34A“火蜂”,全重1134千克,采用一台J69涡喷发动机,最大速度1110公里/小时,最大航程1281公里。最大升限超过18000米。
“火蜂”最成功的军事用途,就是担当无人侦察机,在1960-1970年代的东亚地区非常活跃。鉴于这种无人机的成功应用,美国军方开始追求“火蜂”更多的军事潜力。其中一项,就是改进为一种“复杂”的靶机,能够像真正的战斗机一样进行空中机动和规避。
为此,生产“火蜂”的瑞安公司对其进行了升级,改进了“火蜂”的一系列设计特别是控制系统,使无人机能够进行大角度转弯和垂直机动。万万想不到的是,“火蜂”经此改进,竟然为军用无人机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TOPGUN突发奇想,让“鬼怪”与“火蜂”进行空中对决
完成了机动性改进的“火蜂”,原本是充当一种更先进的靶机。但是,当时美国海军战斗机学院(即TOPGUN的母校)校长约翰·史密斯,却对这种新型“火蜂”发生了兴趣,突发奇想要体验一把“无人机空战”。瑞安公司的工程师布鲁斯·杰克逊响应了这个挑战,拿出最新改进的“火蜂”无人机参加了空战试验。
1971年5月10日,美国海军战斗机学院的毕业典礼当天,无人机空战试验正式展开。海军战斗机学院出动了两架F-4“鬼怪”战斗机,其中一架由校长约翰·史密斯亲自驾驶,每架都按照实战挂载了空空导弹。改进型“火蜂”则由海军空战教练约翰·皮岑进行远程控制。
空战试验正式展开后,史密斯校长驾驶的“鬼怪”战斗机很快捕捉到了“火蜂”。在无线电通话中,史密斯校长发出了“呔嗬!已离开左翼!”意思是左翼导弹锁定目标后发射了出去。但是,约翰·皮岑控制的“火蜂”竟然在史密斯面前突然进行了一个急转弯,轻松摆脱了导弹的锁定。
随后,史密斯在无线电中呼叫道:“它像妈妈一样转过来了!”。随后,史密斯校长失去了对“火蜂”的目视跟踪。“火蜂”以极大的过载绕了一圈,一下子咬住了史密斯座机的尾巴。
由于“火蜂”是无人机,因此能够长时间进行6G的大过载转弯,如果是人类驾驶员,拉这么长时间的大过载将会导致昏厥。换句话说,当时“火蜂”在12秒内高速调转了180度,以当时最先进战斗机都达不到的高机动性,紧紧咬住了史密斯的“鬼怪”战机。只不过,参加试验的“火蜂”是没有武装的,而且当时的“火蜂”也不具备搭载武器的有效载荷。
这次试验持续了很长时间,两架“鬼怪”战斗机徒劳地与“火蜂”进行着缠斗,相同场景一次又一次的发生:尽管“鬼怪”多次咬住“火蜂”的机尾,但根本无法在射击位置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使空空导弹有效锁定住目标。两架“鬼怪”先后发射了两枚雷达半主动制导的AIM-7“麻雀”导弹和两枚红外跟踪的“响尾蛇”导弹,但无一命中“火蜂”。
试验结束后,史密斯校长给改进型“火蜂”做出了高度评价,他对瑞安公司的工程师杰克逊说:“你们造了一架非常好的无人机。”史密斯认为,如果“火蜂”能够携带武器,那么肯定能轻松击落两架“鬼怪”战斗机。
2025-04-29 14:09
2025-03-24 11:12
2025-03-24 10:52
2025-03-20 11:49
2025-03-20 11:49
2025-02-18 11:29
2025-02-17 11:50
2025-02-13 13:49
2025-02-12 10:59
2025-02-10 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