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特种机器人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世界机器人大会闭幕 水下领域成市场亮点

2018-08-21 14:39 性质:转载 来源:人民网
免责声明:无人系统网(www.youuvs.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8月15日-19日,为期5天的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截止大会闭幕,现场参会参展人数共28.2万人次,在线观看人数达到1470余...

  8月15日-19日,为期5天的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截止大会闭幕,现场参会参展人数共28.2万人次,在线观看人数达到1470余万人次。大会期间还签订了总金额达89亿元的各种意向协议,为历届大会之最。

  在大会期间,之前不温不火的水下机器人市场成为热点,记者在博雅工道(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ROBOSEA”)的展台看到,包括企业级、消费级、教育级三个领域的尖端水下机器人产品,以及先进的水下定位技术集体亮相,企业技术负责人也向记者讲述了开发水下机器人的各种“不一样”。

  产品丰富呈现,科技新奇缭人

  在企业级产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具备远程无线控制和混合动力的三维动态监测平台ROBO-FISH;有配有机械臂,面向管道探伤检修、防爆作业、水底检测的水陆两栖平台ROBO-RUN;有可实时操控搜寻和测绘的360度全向移动平台ROBO-ROV。而智能仿生鲨鱼-深海潜航器ROBO-SHARK更是展台里最受注目的大家伙。逼真的外形,加上可执行快速抵近、机动巡逻等高速追踪功能,不由让人啧啧称奇。

  消费级产品有水下摄影机器鱼BIKI与SeaFlyer水下飞行器。可以实现无缆水下操控、拍照、4K视频录制及失联返航等诸多功能,能够适用于浮潜、泳池娱乐、水上乐园、户外潜水等不同场景。

  此外在教育级市场上,一款以盒子鱼为原型设计,面向高校、全面开源的水下仿生机器人教学平台ROBOLAB-EDU已经在北京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等一系列全国顶级高校内实现教学配备。

  闯荡水下世界,一段艰难之旅

  就在现场,博雅工道合伙人兼技术总监陈龙冬,这位从华为手机研发部门到创业公司的工程师,就当下的水下机器人技术状况和未来前景做了分享。

  陈龙冬坦言,自己从小就对机器人或者说机电一体化的东西非常感兴趣,但进入这家企业也并非完全出于兴趣二字,而是认识到水下机器人领域确实是个可发展的蓝海,ROBOSEA更是值得与之共同发展的行业领先者。

  但开拓水下新领域的事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水下机器人行业的整体发展意识一开始并不是充满开拓性,相反还存在着很多传统思维的阻碍;水下设备的使用成本很高,使得普通消费者更加没有机会去接触这些东西;此外专业人才储备也比较单薄,从业人员的整体经验和资历不算太深;还有没有充裕的外来资本支持。这些都是行业发展的阻碍因素。

  陈龙冬举了一个例子:“公司之前找一款二手的侧扫声纳设备,发现2000年左右生产的这个产品跟现在他们企业官网上展示的基本是一模一样。也就是说这个行业很久没有做更新,而实际上电子行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

  同时,水下智能设备的很多技术壁垒也有待一一攻克,因为水下通信技术其实非常难,这也同样导致了水下机器人领域的停滞不前。陈龙冬在这里解释说:“因为海水里面的通讯非常困难,因为海水对于电磁波而言是导电体,会大大的造成电磁波的衰减。”

  今天ROBOSEA产品线的日益丰满,得益于深厚的技术储备,但来之不易。

  采访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为解决各种定位信号处理、水下高效运动,续航力和功率提升、实时传图和深水防水等一系列问题,ROBOSEA花费了大量的科研精力,每一次进步其实都很艰难,但也终于获得了优秀的科研成果。在基础性通信上,用百元级成本做成了水下通信技术解决方案;掌握了世界前沿水平的水生通讯定位、超短基线定位技术;基于放生驱动关键技术而研发的水下仿生机器鱼;基于图像压缩和带宽优化而掌握的水下图像处理技术等等。

  采访快结束时,陈龙冬也代表ROBOSEA提出了一些对政府和整个行业的期望和建议:一是希望能够从国家层面,成立一些海洋产业基金去做资金引入和智力聚集,提升产业集群。二是希望沿海城市能利用海岸线优势,把水下机器人公司招揽过去,做一部分研发或测试基地,形成区域性合作和互动。三是希望政府能和几家代表性领头企业建立联系渠道,把行业标准建立起来。

  “水下机器人如果说现在没有标准,以后会是一个隐患。现在有几百家公司在做水下领域,就是很分散又很小规模,这种小公司大多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去做这些事情。”陈龙冬最后表示。

  面向智能蓝海,迎接广阔未来

  2018年6月更新的IDC《全球机器人及无人机支出指南》显示,中国机器人(含无人机)及相关服务的消费额持续高速增长,预计到2022年将达到770亿美元(约合5290亿元人民币),2018-2022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达到26.3%。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预计到2022年将占全球总量的38%以上。

  经历过快速的增长期之后,无人机市场的监管已经日趋严格,而各个维度的市场竞争也一直非常激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水下机器人市场还没有被充分开发,就像其所处的水下环境一样,一直给人以神秘莫测的印象。

  但市场一定会奖励最勤勉的领跑者。

  当前的ROBOSEA,在C端市场已经可以跟消费者直接打交道,就跟无人机市场一样,毫无障碍的跟大家分享新的娱乐方式。在B端市场,交通水运领域里相比使用蛙人检测,混合动力的机器鱼可以进行更安全的河道监测和大坝检测。在近核电站的危险水域,其安全检测的优点就更加突出;此外在水下养殖方面,也可进行有效的水质检测,以及实时进行海洋生物监控、渔场捕捞监控和产品识别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高危、复杂、以及人力无法操作的水下工作必然将逐渐被智能机器人所取代。这些新型的水下应用平台,毫无疑问存在着巨大的消费人群基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这个市场也有大概率会像无人机领域一样,出现大疆那样的顶级世界级公司。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 bauma 2025 展会上展示液压领域的进步
    bauma 2025 将成为建筑和采矿业规模最大的国际展会。超过 3,500 家参展商将在 614,000 平方米的展览空间(包括室内和室外展示)上展示他们的最新技术、服务和机器。液压公司将在 bauma 202...

    2025-04-07 09:59

  • bauma 2025 展出的全新电气化和自动化技术
    与许多其他移动和工业领域一样,建筑和采矿设备行业正在向更高水平的电气化和自动化迈进。因此,许多技术正在被引入以协助这一转变——其中许多将在 bauma 2025 上展出。bauma 被认为是建筑和...

    2025-04-07 09:59

  • KHL :2025 年 Bauma 展会上值得关注的 5 件事
    在 Bauma 展会筹备期间, KHL 集团的记者们与数百家参展商会面并进行了交谈,以了解这场全球最大的建筑设备展会的概况。在今天的租赁简报中,我们将这些对话提炼为租赁和准入市场需要注意的 5...

    2025-04-07 09:59

  • IMEC 总裁Dave:构建未来的量子技术供应链
    量子技术可以释放大规模研发新领域的潜力,并最终带来新的商业应用。它将使科学家和工程师能够进行实验并突破可能性的界限。量子技术包括计算、传感和成像以及通信和网络。但为了让量子经济产生价...

    2025-04-03 08:58

  • 美国自动化协会倡议制定“国家机器人战略”以维护技术领导地位
    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美国机器人行业正在积极谋求国家战略的引导与支撑。近日,美国自动化协会(Association for Advancing Automation,简称A3)向国会递交了一项系统性的...

    2025-04-03 08:58

  • 德国弗劳恩霍夫:中国控制着锂离子电池几乎整个价值链
    近日,德国弗劳恩霍夫电池生产研究机构(Fraunhofer FFB)与明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合发布了一项深入研究,详细分析了电动汽车电池供应链的所有权结构和地缘政治依赖性。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在锂离...

    2025-02-25 11:00

  • 2025年叉车行业趋势:智能化与绿色发展并行
    随着全球制造业和物流行业的持续发展,叉车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智能化、自动化和绿色能源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推动叉车行业迈向全新的时代。在2025年,中国叉车网(www.chinaforklift.c...

    2025-02-25 10:58

  • 人工智能、智能智造和氢能是2025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聚焦主题
    2月19日,来自世界各地100 多名国际记者齐聚德国汉诺威。六周后,这里将举行 2025 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预计将有 4,000 多家参展商,130,000 多人到访。汉诺威德国展览公司管理委员会主...

    2025-02-25 10:37

  • 未来10年人形机器人市场可能达万亿美元
    什么是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是指在外观和行为上模仿人类的机器人,它通常具备两条腿和两只手,能够执行如行走、抓取、转动和感知等动作。人形机器人不仅仅是机械的运动装置,它们还融合了传感器...

    2025-02-24 09:44

  • 日本铁路利用机器人替代日益紧缺的人力
    随着技术工人数量的减少,日本铁路公司正在采取自动化措施,实现传统上艰苦的轨道和其他维护工作。 利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AI)完成困难的任务具有双重好处,有助于维护公司精准运营的声誉。这通...

    2025-02-24 09:44

热点资讯
推荐图文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