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工业软件市场空间广阔,国外企业仍占主导地位
3.1中美工业软件市场规模差距仍较大
2016年,全球工业软件市场规模达到3531亿美元,同比2015年增长5.4%,发展中国家和经济体对工业软件的需求成为全球工业软件市场发展的亮点。2016年,中国工业软件市场在宏观经济与产业转型的双重影响下,继续处于平台调整期。2016年中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达到1247.30亿元,同比增长15.5%,增速仍领先于全球工业软件市场,约为全球市场规模的十九分之一;与此同时我国工业生产总值占全球比重却超过20%,可见我国工业软件发展空间广阔。
自2011年以来,全球工业软件市场规模以每年6%左右的速度增长。工业软件构成中主要以业务管理为类主,占比超过50%,生产调度及过程控制类和研发设计类各占约25%。
3.1.1 MES软件市场
MES作为工业软件的核心部分,市场空间广阔,相关机构预测MES市场未来的复合增速可保持在40%左右。2014年全球MES行业市场规模约为416亿元,过去5年保持年均21.65%的高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MES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931亿元,未来将保持年均18%的复合增速。2016年我国MES市场规模为25.82亿元,较2015年同期增长26.39%。预计2017年我国MES市场规模为32.04亿元,到2022年我国MES市场规模将达到77亿元左右。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同时,中国企业也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激发了企业智能制造信息化的需求,制造业企业的核心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业对自动化、信息化、互联化、智能化的需求不断增加,企业从过去关注“量”转变为关注“质”。作为工业软件核心应用的MES软件是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4.0”时代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MES在发达国家已实现产业化,并出现了一批领军企业如西门子等,相比较国外MES市场,我国MES行业发展历程较短,市场刚刚兴起。国内相关企业目前普遍有规模较小,面向行业单一等特征,竞争力较弱,但另一方面,现阶段国内制造业企业中MES的使用率仍然较低,且相关软件的能力亦有所不足,市场潜在发展空间巨大,国内软件企业往往更接近上游工业企业客户,熟悉工业生产流程,且可以快速响应,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通过借鉴外国先进MES厂商的先进经验,根据国内不同类型厂商的需求,专门研制符合我国制造业的MES系统,国内未来有望迅速崛起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的MES软件企业。
3.1.2 ERP软件市场
工业软件的另一个重要组成是ERP软件,ERP行业市场、技术壁垒较高,呈现出寡头市场的特征,少数几个领导厂商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拥有市场定价权并分享主要利润。SAP、Oracle等国外厂商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在经历了导入、成长和普及的长期发展过程以后,中国ERP企业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以金蝶、用友为首的本土软件厂商与国际管理软件巨头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本土厂商在国内软件市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用友、金蝶等厂商坚定发展云计算业务,使得本土厂商孕育出弯道超车的可能。截至2017年上半年,金蝶云服务收入的占比近27%,公司在云服务上积累的先发优势有助于其充分享受行业云化带来的红利。
与此同时中国ERP市场容量增长迅速,国内(含服务,仅限大陆地区)通用型企业管理软件市场规模2013年达到了563.3亿元。2014年国内(同上)通用型企业软了软件市场规模达到了582.5亿元,2015年约为597亿元,2017年预计将达到650亿元。
虽然我国ERP企业总体的实施能力在满足客户要求方面仍有欠缺,但受益于国内ERP业务的回暖和中小企业对于ERP 软件的需求上升以及云服务业务的快速发展,预计金蝶、用友等国内ERP企业未来几年业务的增速将持续恢复。
3.2工业软件领域国外企业仍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工业信息化的起步晚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工业软件发展初期,国内工业软件提供商在产品技术、软件稳定性等方面落后于国际厂商成熟产品,因此技术复杂的高端领域几乎被国际厂商垄断。
研发设计类:
研发设计类软件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工程(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计算机辅助制造(CAM: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等,市场中外资企业占据着主导地位。
CAD类软件Autodesk凭借核心技术执牛耳,国内企业大多以跟随为主;PLM类软件国内企业无论影响力还是是成熟度与龙头上皆尚有一定差距;EAD类软件也存在外资企业垄断的现象。
运营管理类:
运营管理类软件包括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供应链管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电子商务等。传统运营管理类软件市场中,包括FM、ERP、SCM、CRM等通用管理软件领域中外企业竞争激烈,市场格局逐渐固化。主流企业开始转移战略中心,如SAP与Oracle等外商结合自身储存业务优势发展云服务,SaaS业务已实现快速增长。
生产控制类:
生产调度和过程控制类主要包括制造执行系统(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高级计划排产系统(APS:Advanc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System)等。部分生产控制类软件企业前身是大型流程型工业企业的信息化部门,初时带有一定的行业特色,而后随着企业发展演化至多元化,跨界发展成为趋势。细分行业来看,电力、能源等行业仍由外商占领头地位。
随着工业软件市场的发展,国内企业在加强技术研发,并积极开拓中小企业市场,在工业软件市场也逐渐占据一席之地。
4 美德等发达国家纷纷开展智能制造计划
4.1 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和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
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发达国家重新认识到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重要性,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以抢占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得益于技术积累和顶尖制造业汇集,美国联邦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制造业振兴计划,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创新技术,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型先进制造业以重塑美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优势。众所周知美国是国际互联网大国,美国亦基于其强大的互联网技术以及在消费产业的广泛应用经验,将大数据采集、分析、反馈以及智能化生活的全套数字化运用引入工业领域。
2012年,美国发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该战略计划从投资、劳动力和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五大目标:
(1)增加先进制造业技术投资,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投资,促进它们更有效地利用联邦政府的力量和设施,包括联邦政府部门的早期采购促进计划。
(2)大量培养先进制造业增长所需的技术工人,让培训和教育系统针对先进制造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
(3)创造和支持国家和区域的政府和私营企业,建立政府—企业—专业机构的伙伴关系,加速投资和开发先进制造业。
(4)通过跨机构的组合视角来优化联邦在先进制造业技术的投资并做出相应调整。
(5)增加美国公共部门和私有部门在先进制造业的总体研发投资。
作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先进传感器、工业机器人、先进制造测试设备等为代表的智能制造,得到了美国政府、企业各个层面的高度重视,创新机制得以不断完善,相关技术产业展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2013年,美国发布了《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创新网络计划的目标是通过投资10亿美元组建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从而推动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形成合力,通过缩小科研与商业之间的差距,打造一批具有先进制造能力的创新集群;促进新技术、生产工艺、产品和教育项目的开发,推动美国先进制造业的复兴;为美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振美国经济。
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提供了一个制造业科研基础设施体系,其中美国的工业界和学术界合作,以解决行业相关的问题。作为可持续制造创新中心,其目标是开发能够提升所有企业的先进制造技术,创建、展示和部署新功能,用以提高制造业生产力。
2025-05-09 14:50
2025-05-08 14:37
2025-05-06 12:09
2025-04-30 11:44
2025-04-28 13:48
2025-04-27 11:22
2025-04-24 10:42
2025-04-24 10:42
2025-04-22 13:09
2025-04-22 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