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首台水下机器人在开发区试水成功
近日,烟台首台工业级水下机器人经过严密测试,目前已具备水下携带多类别海洋传感器和水下摄录机的实际作业能力,这也是烟台首台水下智能工业级水下机器人。
山东尔湾海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烟台市首家以研发为主,产学研结合,并逐步迈向水下智能海工装备产业化的研发生产型企业,此类科技前沿成果转化,结合产学研一体的水下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山东省不超过七家。
该台水下机器人项目带头人朱铁峰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据朱铁峰介绍,该机器人自2017年06月开始投入研发,在他以及研发团队中以2名教育部的“长江学者”、1名山东省“泰山学者”以及1名国家“千人计划”在内的11名高层次人才,涵盖了海洋自动化信息学,海洋电气与工程学,遥感信息学以及水声通讯等专业,在团队的凝心聚力,跨越发展,在较短的时间、有限的研发经费的特殊条件下,在区各级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研发出了两款工业级水下机器人,并已经在全面测试完善。
据介绍,该台机器人由胶木纤维、活力材料构成,重约30公斤,能在海洋,江河,湖泊等不同场景的水域收集水下水文资料等软数据并可以携带多功能多角度机器臂协同机械手,进行采集水下矿石、珊瑚礁等固态物品硬数据,水下作业技术指标深度可以达到100米,航速3节。
国内的潜水员在水下20米作业已经是属于水下重潜作业范围,因为所穿的潜水压力服、本身的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潜水员的心肺、眼睛、耳膜等将承受来自水压的巨大压力,属于高危职业,危险随时出现。水下机器人的出现,解决了潜水员水下作业受限制的弊端,可以代替潜水员在多领域不同景况不同需求下都可以有效的完成水下作业。
记者了解到,山东尔湾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尔湾1号2号工业级水下机器人,搭载水下摄录机和水文资料传感器,其将收集到信息,及时通过多功能复合通信电缆进行图像和信息的传递交换,最后以多数据参数的形式叠加在岸基基站的海洋数据采集平台上,为海洋观测、海洋牧场、国家海洋实验场等提供动态的海洋数据信息,真正做到智慧海洋透明海洋的国家海洋观测战略。
目前,世界上水下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掌握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对工业和电子研发侧重的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相继提出、实施了“智慧海洋”、“透明海洋”、“全球海洋观测系统”、“海洋空间站”等重大工程,将海洋观测装备技术作为海洋新的发展重点。另外,山东省提出实施“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规划建设高端海洋观测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基地,烟台开发区海洋观测装备产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能下沉水下7800米的马里亚纳海沟,下潜深度世界第一,这是我们的学习榜样。下一步,我们随着科研的完善,探索运用纤维高分子材料,水下机器人重量将更轻,同时技术更完善,能在水下200米左右作业。我们力争在完善原有的水下机器人性能指标的基础上,在团队的分工协作下于很快的时间内研发出不带缆的可自主航行的水下机器人,在水下智能机器人的基础上再有一个大飞跃。”朱铁峰说。
2025-04-18 10:00
2025-04-16 11:09
2025-04-07 09:59
2025-04-07 09:59
2025-04-07 09:59
2025-04-03 08:58
2025-04-03 08:58
2025-02-25 11:00
2025-02-25 10:58
2025-02-25 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