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钟,很短
八分钟,又很长!
2月25日晚
平昌冬奥会的闭幕式上演的
“北京八分钟 ”
震撼全场…
戳图回顾↓↓
昨日,冬奥会上“北京8分钟”
新松移动机器人科技团队16人中的
7个人先期回到沈阳,
本报记者就研发幕后的故事进行了专访。
紧迫:4个月完成紧急的“国家任务”
实际上,最初的“北京8分钟”创意中并没有机器人的参与。在距离演出日期还有半年的时间,导演团队才通过一个偶然机会找到新松公司,确定了移动机器人参与表演的全新方案。所以,从项目规划到与机器人配合演练只有不到4个月的研发生产周期。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刻起,新松移动机器人团队就犹如签下了荣誉的生死状。“代表中国出场,我们就只能成功后是怎样的心情,不能失败”。从技术攻关到第一台原型机下线,再到全部演出设备联调……时间对于这个年轻的团队显得额外宝贵。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将这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要求转变成现实,是他们每天努力拼搏实现的目标。
难点:应对复杂动作和多变环境
作为世界知名的移动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商,新松的系列移动机器人产品早已在汽车、电力、智能物流等领域享有盛誉。然而,不同于工厂制造环境,演出机器人的最大难题来自于运动姿态的多样性和与演员表演、演出音乐、地面投影、场地灯光等的高度统一。传统上工厂用的移动机器人侧重于效率、精度和速度,这也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运转路径多以直线、圆弧为主,机器人的加减速度规划曲线呈现一个规则的梯形。而表演机器人为了完成完整的舞美创意,仅靠直线和圆弧转弯的动作是远远不够的,它们需要能像芭蕾舞演员一样一边旋转一边画出一个完美的弧形,而且是多台机器人的协调运转。
室外演出的移动机器人面临的另一个难题就是更加复杂的自然环境。冬奥会闭幕式期间恰逢平昌地区大风降温天气,加上活动场地并非水平状态,这些都给机器人的正常运行添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
精准:接收指令时间偏差在毫秒级
仅仅90秒的换场准备时间,24个移动机器人与舞蹈演员的精准互动,16套复杂的机器人动作规划……在此之前,世界范围内从未出现过如此大规模的移动机器人演出阵容。移动机器人车体携带液晶显示单元,在表演中需要配合舞蹈演员完成一系列曼妙而复杂的舞美动作,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误差——哪怕其中一台机器人有一秒的延迟或动作偏差,都将导致整个演出的失败。
机器人的通讯问题也是另一大难题,由于闭幕式有部分国家政要出席,屏蔽了绝大部分的无线网频段,其中包含机器人通常使用的若干频段,技术人员不得不寻找替代解决方案,升级机器人通讯系统,确保所有机器人可以正常接收指令。
负责主控制室工作的王家亮介绍,24个机器人,给每辆车下指令时都有网络延迟,每个机器人的网络延迟都不一样。要让机器人同时启动,这就要在技术上进行攻克了。偏差要达到毫秒级的,要不然机器人动作就不一致了。
2025-05-09 14:50
2025-05-08 14:37
2025-05-06 12:09
2025-04-30 11:44
2025-04-28 13:48
2025-04-27 11:22
2025-04-24 10:42
2025-04-24 10:42
2025-04-22 13:09
2025-04-22 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