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沈机完全自主研发的i5智能数控机床出货近3000台,同时新增订单12000台,加上去年结转的3000台订单,现在手握订单即达到15000台,而这还不包括今年1月份与两家深圳企业分别签订的各自5000台i5机床的合作框架协议……
今年,沈阳机床将联手神州数码在全国建30个“i5”智能工厂。它们所有的机床将接入iSESOL云平台,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成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头雁”。
智能数控机床为什么这么抢手?
i5数控系统的独特性能是“智能、互联”,它使机床在加工产品的同时也生产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传送的数据。于是,i5机床就成为一个智能终端,通过可以存储和分析大数据的云平台,就能够解决成本核算、远程操控等问题,而且能够提供生产任务调配、远程工艺支持、产品定制和机床租赁等一系列服务。这些功能恰恰可以支持亟待升级的中国制造业。
数控是一种借助数字化信息对机械运动及加工过程进行控制的方法。数控系统是指为实现数字控制功能而设计的一套解决方案,一般数控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和位置测量系统。从数控系统的发展轨迹来看,一个大的趋势是,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从原有的专用嵌入式的封闭系统,逐步向通用开放的PC平台系统转变。
嵌入式系统是一种为特定应用而设计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其特点是专用性强,相对封闭,系统资源有限。嵌入式系统的这些特征深深影响到数控系统的开发,在此技术轨道上,先进入者对后进入者形成了很高的技术和资产壁垒,后进入者想要开发数控系统是非常困难的,不仅缺乏有效的供应链,还会因为缺乏技术积累容易被领先者扼杀在“摇篮”里。这就是中国在上世纪80~90年代靠技术引进和市场洞开的条件下怎么也做不出数控系统的原因,
PC平台的系统相比于嵌入式系统,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软硬件的结合程度,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结合非常紧密,而PC系统则可实现软硬件分离。这就意味着数控系统制造商可以直接在个人计算机的基础上进行软件开发,不用在硬件设计和建立供应链上花精力。而且PC系统平台拥有更优越的计算能力,硬件的升级换代更快。
开放平台的历史机遇,从无到有的波折之路
而远在2006年7月份的时候,沈阳机床的人们还远远没有这种意识,哪个国家的东西好用哪家的,直到一位国家领导人到沈阳机床视察。这位领导人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工程系,曾担任过沈阳机电工业局副局长,了解机床工业,也了解沈机。在视察现场看到沈机所有的数控系统都依赖进口后,他把沈机的领导一通“训”:“我在沈阳机械局的时候就做这个破铁块子,现在还这么做,这不是未来,没有前途!”
为了完成转型计划,2007年10月,沈阳机床集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正式成立,公司成立之后开发技术人员被派去欧洲接受数控系统的基础知识培训。上海团队深刻地意识到“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其实根本没有换来技术,因为外方根本就不会把核心技术交给自己。想要掌握核心技术,就只有自主研发一条路可以走。
最终,当上海团队于2008年下半年开始自主开发时,他们把数控系统的核心研发项目命名为Nut(i5最初的工程代号)。这个名称包含着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美国俚语中的“傻瓜”,因为在和欧洲公司的合作过程中,中方的开发人员经常感到对方把自己当傻子一样糊弄;第二层含义则是“坚果”,上海团队不信自己啃不下来这颗坚果。
如今,如果你想从上海团队开发数控系统的过程中找到“壮举”,你会失望的。从2008年到2012年,上海团队做的就是开发出一个一个的算法,写出一行一行的代码,然后把一个一个的“空格”填满。截止到2011年年底,上海团队一共进行了1917个大小版本的数控系统更新,累计了1032条测试用例。
可以说,中国过去“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大多不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没有人愿意转让这些凝聚着开发者自己经验和诀窍的“技术”。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这些“技术”的不可转让性。由于代码及其所反映的算法是开发者能力的体现,比如策略以及经验,所以开发者即使把代码告诉给技术接受方,后者也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写,除非自己在做研发。
因此,“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只有在一种条件下才能成功:引进者自己通过自主研发积累起相当的技术能力,并且把引进的技术服务于自主研发。
今天的两个故事并不能代表我国自主创新的全部,不过在这个急速转型的沃土中央,我们要为中国制造负责。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中转型升级,成为当之无愧的“制造强国”是我们建国百年的宏大目标之一。同时,也说明,中国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一起去努力。
2021-12-14 13:11
2021-12-10 14:07
2021-12-03 14:52
2021-11-26 10:33
2021-11-24 11:32
2021-11-22 11:25
2021-11-22 11:02
2021-11-19 11:13
2021-11-18 11:33
2021-11-18 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