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首发于闽南日报2020年8月6日11版
记者 苏水梅 戴岚岚
8月3日上午10时许,在漳州圆山脚下水仙花海的稻田里,今年刚毕业的林洪森一边操控着手机,一边不时地抬头看正在天空飞行的无人机。这是他的公司正在全力推广的农业科技植保无人机,正在对晚稻进行病虫害防治喷洒作业。
林洪森在漳州水仙花海操作植保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 沈昊鹏 摄
眼前“95后”的林洪森年仅24岁,但他已经是宜木公司、宜木叁合、春井园林、博怀电子商务等几家公司的“掌舵人”了。回想起自己创业的过程,林洪森历历在目,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只要有梦想,就应该朝着梦想的方向奋力前行。”林洪森的目光坚定而执着。
痴迷无人机 为创业埋下“火种”
林洪森出生于云霄县火田镇一个普通家庭。2000年,因父母到漳州开店,他便随父母到市区上学。上高中后,林洪森开始迷上无人机。那些年,只要一有时间林洪森就不停地揣摩:无人机逐渐进入各个领域,不仅可以让人们从不同的视角观赏世界,还可以帮助人们快速高效地做很多事情。比如城市管理、农业、气象、电力、抢险救灾等,无人机的发展趋势必定是越来越好。多少个日日夜夜,林洪森研究了不少关于无人机的资料,他想试着利用无人机为家乡的发展做点什么。
林洪森和他的无人机 李林 摄
农村生活的经历给了林洪森灵感。他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常常在田里看到,每到打药的时节,果农就得背上药箱辛苦打药,由于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这些果农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农民。要是有些家里的老人年纪大无法亲自打药,还得到处找人帮忙。“要是有一种机器,能智能地给农作物打药就好了。”于是,林洪森很快找到了无人机与农业的结合点,“无人机+农业植保”。发展植保无人机,就是要实实在在地促进家乡的农业和经济发展,让老百姓受惠。
有了这样的想法,林洪森就想着买些无人机来试验。可是,还在读书的他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父母做的是小本生意,供自己读书已经不容易了,买无人机得花不少钱,怎么办?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林洪森想了个办法,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漳州的高校寻找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介绍他们到酒店实习、就业,从中挣到一些劳务介绍费。就这样,他挣到了“第一桶金”。
2025-05-09 14:50
2025-05-08 14:39
2025-04-29 14:09
2025-03-24 11:12
2025-03-24 10:52
2025-03-20 11:49
2025-03-20 11:49
2025-02-18 11:29
2025-02-17 11:50
2025-02-13 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