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上海市召开2017年度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振华重工牵头承担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系统关键技术”项目荣获2017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各路媒体纷纷展开报道,让我们看看他们对此如何评价吧!
解放日报
大型客机装配技术、自动化码头装卸系统获得上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如何让“上海制造”更高端智能
——中国商飞、振华重工项目牵头单位负责人分享经验和观点
去年“上海制造”有两件大事: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开港试运行。昨天,这两件大事背后的科技成果——“大型客机机体数字化装配关键技术及集成应用”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都获得了上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如何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两个项目的牵头单位负责人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和观点。
高端制造业要重视“基石”
统计数据显示,大型客机的装配流程占制造总周期的40%左右,多数机体疲劳裂纹出现在装配连接处,可见机体装配对飞机安全性是多么重要。中国商飞公司制造总师、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姜丽萍表示:“通用设备可以进口,但装配工艺与集成技术无法引进。”通过关键工艺技术的自主攻关,她带领团队突破国外技术壁垒,建成了国内首条民机机身柔性、高精度、自动化装配线。C919大型客机101架次、102架次都从这条装配线上诞生。
姜丽萍透露,公司在与外国设备制造商进行合作谈判时,能够“压”住对方,占据主导地位。这份实力和底气来自哪里?她给出的答案是“基础研究”。近年来,在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等项目支持下,上海飞机制造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开展了一系列机体装配工艺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例如,飞机外壳的蒙皮厚度仅为2毫米,用手指摁一下就会变形。为了将这种柔性材料与刚性材料安全地结合在一起,科研团队提出了刚柔混合结构装配偏差分析方法,并开发出数字化装配偏差仿真分析系统,有效降低了装配误差。
这一成功经验显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是企业进军高端制造的基石。研制出自动化码头装卸系统的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对这块基石也高度重视。振华重工总裁黄庆丰介绍,近年来,集团的工作重心逐步从制造转向研发,并在各项研发中对标国际先进水平。集团将在新加坡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利用这一全球大港的人才资源进行技术创新。
实现智能化可借助“外脑”
不断提升智能制造的比重,是两家企业负责人谈到的另一个共同话题。振华重工总工程师、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严云福介绍,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系统中的多种装备和装卸环节实现了智能化。如世界首创的自动化双小车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其中的门架小车无需人工控制,就能自主运行,将集装箱放到全电动无人驾驶集装箱拖运车(AGV)上。又如国内首创、国际先进的装卸设备远程控制与调度系统(ECS),能对自动化码头上的700多台设备进行智能调度,不但节省人力,也提高了效率。
2012年至2017年,振华重工先后承担了厦门港、青岛港、上海洋山港四期3个自动化码头的装卸系统研发和建造。目前,该公司在阿联酋、印度、意大利等国家建造自动化码头,将“中国智造”输往海外。
严云福告诉记者,智能技术在制造业有很大的应用潜力,首先应取代“危、累、重、苦”的人力劳动。而要完成这种取代,企业需持续研发。如振华重工花了两年时间,终于研制出会焊接厚钢板的机器人,已在斯里兰卡的岸桥建造中投入使用。制造业企业还要多借助“外脑”,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合作。如在自动化码头的集装箱箱号识别方面,振华重工与以色列、印度的图像处理专家合作,取得了很好效果。在集装箱跨运车上,该公司与上海一家人工智能企业合作,今年实现了这种车辆的自主无人驾驶,成为世界第一。
C919大型客机机体装配生产线也运用了不少智能技术。姜丽萍介绍,上海飞机制造公司在一些设备上安装了力传感器和激光跟踪仪,对部件装配进行智能化监控。如果装配时强度太大,就自动停止运行,为飞机安全性加上一道保险。“在后续型号研制过程中,我们会重点在生产线智能化改造、生产线元器件国产化等方面加快研究和实施,推动制造装配转型升级。”
让上海制造商标现身全球
强化品牌意识、重视质量管理,也是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题中之义。严云福觉得,曾几何时,上海制造业有不少全国知名品牌,而今大多消散在历史长河中。“我们还是要打出一些制造品牌,比如‘ZPMC上海振华重工’,在所有振华重工的产品上,你都能看到这个醒目的商标。”一家航运巨头企业曾与振华重工商量,能否把商标“藏”到产品的里面?这家上海企业没有答应。
一流的质量是品牌背后的有力支撑。作为中国质量奖得主,振华重工十分重视质量管理,要求上一道工序对下一道工序完全负责,每一个零部件都必须是精品。目前,公司正在测试无人机检测方案,让它们在巡航中查找起重机有无裂纹等缺陷。
C919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和铝锂合金等新型轻质材料,给制孔工艺带来很大挑战。飞机装配需要制孔100多万个,易使复合材料产生劈裂、毛刺、分层等质量问题,使铝锂合金产生微裂纹。为此,上海飞机制造公司建立了复合材料制孔质量稳定性控制体系,并提出无垫板支撑制孔方法,研制出新型偏心螺旋铣孔装置。经过质量管理和技术创新“双管齐下”,C919的制孔合格率达到了100%。
科技日报
中国“魔鬼码头”的真相被揭开……
自古以来,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便是码头常景,而在厦门远海码头、青岛港码头以及上海洋山港四期码头,一眼望去,车辆川流不息,却空无一人。井然有序的码头当真“无人管理”?刚刚凭借《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为这一“魔幻”场景揭开真相。
给码头装上“中国芯”
来看一看青岛港码头上的“黑科技”——新码头上,看不到一个人影,似乎有点冷清。
“船舶靠泊前,码头操作系统就依据船舶信息,自动生成作业计划并下达指令。岸桥把集装箱吊到转运平台上,门架小车随后把集装箱吊运到自动化导引小车(AGV)上,小车再把集装箱运送到指定位置,最后轨道吊把集装箱精准地吊送到堆场。设备的每一个动作,都通过振华重工自主研发的码头设备控制系统(ECS)来完成。该系统相当于自动化码头设备的‘大脑’,控制着码头上所有的自动化设备。”振华港机青岛自动化码头装卸系统项目部经理王勇说。振华重工结合青岛港的实际布置情况和运营需求,开发出的自动化码头设备管理控制系统能够比肩世界上任何先进的自动化码头的系统。虽然在港口上看不到人,但中控中心却非常“繁忙”,工程师需要通过港口的监控探头以及传感器监控和调度,而岸桥操作人员在另外一个监控室里远程操作。
取代传统码头“集卡”的AGV小车是自动化码头的一大特征。AGV是码头上的“搬运工”,这些车跟中型卡车大小相近,但没有驾驶舱,完全由车顶上的天线通过埋在地下的61199根磁钉来感知位置。这些磁钉每隔两米布设一个,整个集装箱码头的磁钉宛如一张大“围棋棋盘”。目前国内外自动化码头投入AGV最多不过十几辆,洋山四期将统一调度130辆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车,还得控制它自行到换电站更换电池,难度可想而知。振华重工洋山四期项目总经理助理兼ECS项目经理王岩介绍说:“换电站是AGV车的‘食堂’,它们‘饿了’就会自动去‘吃饭’,换一块电池只需6分钟,这样一来,就能实现24小时无间断工作。”
“建造大规模自动化码头和建造传统码头的重点不一样。”振华重工技术工程师告诉记者,要建大型传统码头只需要增加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就行,自动化码头建设的关键在于智能化。
强大的“中国芯”为码头装卸作业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自动化管理减少了码头的人力成本和生产过程中的人为干扰因素,特别是保证了人身安全事故不再发生,并改善了码头操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中国交建企业文化部副总经理查长苗解释道:“从平均效率上来讲,自动化码头上相当于都是吊装专家、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在操作,而且是全年全天候24小时无休的‘许振超’。”
振华重工从2002年开始在全球推广自动化码头设备,已为荷兰鹿特丹港、美国长滩岛港、英国利物浦港等全球重要港口的自动化码头提供几乎全部单机设备。为什么这些海洋强国会选择中国的自动化码头设备?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质量监督部经理赵双宝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无人操作的概念最初是欧美提出来的,但他们的调试周期非常长,甚至有些地方要调8年,而在中国只需要一年多。此外,由于人力成本高导致整体投入太大,所以他们对开发自动化码头还是比较谨慎的。”据王岩介绍,振华重工有着一个业内任何一家供应商都无法媲美的优势:一体化系统集成产品的设计、生产能力,可提供岸桥、AGV和自动化轨道吊,构成了码头装卸系统成熟、完整的物流链。也就是说,振华重工具备了系统、设备、设计、后期运维这样“全生命周期”的概念,这是用户非常欢迎的。他解释说:谁都不希望把很多家厂商的设备技术都用在码头上,这会很难管理。就好像买配套精装修的房子一样,用户直接领钥匙就好了。即使精装修的材料和技术都不一定是一家建材公司提供,而码头的建设却完全可以做到我国自主研发。”
“随着老码头升级换代需求日益突出,自动化码头节能环保、高效安全、成本低廉等优势将愈发凸显,振华重工也将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张健说。
输出全自动码头的中国标准
2014年12月,由常规码头升级改造而成的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试运营,这也是国内首个自动化码头,振华重工为其提供了全套设备以及自动化码头装卸软件控制系统。
2017年5月11日,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投入使用,振华重工为其提供了7台岸桥、20台自动化轨道吊和38台L-AGV自动化引导小车,以及码头的设备控制管理系统。
2017年12月10日,全球单体最大的自动化码头——上海洋山港四期开始运作,振华重工承担了四期工程自动化码头港机装备的设计研发制造和安装调试任务,共提供了16台岸桥、88台轨道吊、80台自动化引导小车(AGV)、4台轮胎吊,以及ECS软件系统(设备控制系统)。
“作为国内前三座自动化码头,厦门港、青岛港和洋山四期的码头装备和设备管理系统均由振华重工自主研制。这3座码头从规模上讲由小到大,从技术上讲由弱到强,三者的变化堪称国内自动化码头综合实力走向成熟的缩影。”振华重工集团副总裁张健还透露,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振华重工又在唐山港启动了国内第4座自动化码头建设。
振华重工全球港机市场占有率连续20年在70%以上,保持行业第一。振华在2016年年报中称,随着发达国家对传统港机设备的需求趋于饱和,大规模兴建码头及设备采购有所减少,港口机械的市场需求增速回落不可避免,甚至需求总量会有所下滑,在此形势下,市场经营情况和竞争形势也更趋恶劣。
但是,从细分市场看,虽然传统港机设备的需求趋于饱和,但码头自动化设备需求持续增加。
随着远洋集装箱运输船舶的大型化、特别是超巴拿马船型的发展,船舶对货物装卸效率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何保证货物快速完成装卸,降本增效,最大化利用码头资源,成了摆在港口机械设备制造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
近年港机市场订单的情况也显示,集装箱机械主市场由于2015年几个大型自动化码头的设备配套原因,订单量处于高位。
振华重工从一家传统的港口机械制造商可以说,振华重工在这个领域已经一览众山小,但是在论坛间隙的单独面谈中,他冷静地指出,公司如何从一面业内的“旗帜”进一步提升为一艘业界的“旗舰”,其实还需要花费更大的功夫。
由此,振华重工也提出,要打造全球第一的港口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码头系统总承包商。“此次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自动化码头,是第四代自动化码头,将来新建的码头都会采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技术,已经建好的码头也会升级。”中国交建副总裁宋海良表示。
为“中国智造”凝心聚力
“去年,我们与华为公司、中国高铁等获得了中国政府质量领域最高奖——中国质量奖。而在这样的荣誉背后,是企业对创新的重视和投入。”振华重工总裁黄庆丰说,“创新是振华重工由跟随到引领行业发展的最根本的推动力量。我们的客户有时候跟我们开玩笑说,振华重工就是港口机械领域的‘苹果’,我们把科技研发队伍看得非常重,每年会将产值的至少3%用于科技研发投入,每两年还会召开科技大会。”
“振华”二字就是以振兴民族之道为己任,让中国品牌响亮全世界。“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政策支持下,振华重工不断从卖产品转向卖技术(精品);从卖设备转向卖系统;从卖硬件转向卖软件(服务);从2.0时代的生产、管理和商业模式转变为4.0时代的新模式;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
2015年11月25日,李克强总理在上海自贸区调研时再一次表露了自己对中国制造业的情怀,勉励振华重工继续为国争光,继续保持全球领先的ZPMC装备品牌优势,这也让振华人为之振奋。在振华重工总裁黄庆丰看来,未来振华还要在港口标准的建设上有所作为,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今天,振华重工已成为世界上能设计、制造大型起重船的“三巨头”之一,自主研发的海工关键配套件也实现了向发达国家出口。展望未来,振华重工将转型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智造”。
2025-04-14 10:54
2025-04-09 11:06
2025-04-08 10:40
2025-04-08 10:40
2025-04-08 10:39
2025-04-07 11:18
2025-04-07 11:15
2025-04-03 13:41
2025-03-31 13:32
2025-03-28 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