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Boston Dynamics)
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自1998年以来共申请专利8项,其中美国5项,日本1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项。其中一项发明专利US2004864715A是获得美国政府DARPA/SPAWAR计划支持,该专利权属于国家。该公司的主要研发团队人员有13人,核心技术研发人员是Playter Robert、Raibert Marc、Buehler Martin 、Saunders Aaron ,尤其是Saunders Aaron参与了波士顿动力公司近年的每一项智能机器人项目研发,是高级智能四足仿生机器人BigDog的研发核心力量。
图9 波士顿动力智能机器人研发现状
波士顿机械狗(Boston Dynamics BigDog)是一种动力平衡四足机器人,由波士顿动力公司、福斯特-米勒公司、喷气推进实验室,以及哈福大学康德菲尔德研究站共同研发。
图10 波士顿动力公司智能机器人产品与专利对应情况
2002年7月申请的专利JP2002215591A宠物机器人揭示了波士顿动力公司最初的智能四足仿生机器人BigDog的技术来源,该专利显示相关技术是由日本SONY公司与波士顿动力联合研发,并由双方共有相关专利。该专利披露了采用螺旋式弹簧维持伺服电机与腿部末梢的线性关系,并给出了具体的实现方法与相关试验数据。
三、启示与建议
1、国内外工业机器人市场面临知识产权风险
安川、FANUC、KUKA、ABB公司四大公司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了全球专利申请,分别于1995年、2003年、1985年、1996年开始在中国进行专利布局,尤其是KUKA公司在中国专利申请量最大。四大公司所申请的部分专利的技术特征与国内某些企业相关工业机器人产品类似,建议后续针对具体的产品做详细的专利侵权分析。国内大部分工业机器人相关技术还有部分处于研发阶段,一方面可以根据关键技术的专利现状进行规避设计或者调整研发路线,避免后续知识产权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具体的亟待的技术问题和难点在专利文献中寻找技术解决方案。
2、工业机器人技术产业化应以专利为突破口
从四大民用公司的专利申请趋势来看,每一次技术产业化的时间点都是专利申请量的峰值,尤其是日本企业。专利是产品进入市场的保护伞,专利申请的时间和地域选择与产业化发展方向密切相关。例如,日本FANUC公司在2003年以前从未在华申请机器人相关专利,主要是防止泄漏相关技术,但是于2003年在中国广州、深圳等地设立近十家分公司,同年就开始了在华地区的专利申请,专利申请量急剧上升,这样不仅可以保护自身产品,还能遏制竞争对手的发展。
3、收购具有技术研发实力的公司是快速提升竞争力的方式
收并购国内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强的研发团队以及领先的市场地位的相关企业也逐渐成为国内企业快速提升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快速完成国际化经营布局的重要途径,也是军工企业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产业快速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便捷之路。一方面可以直接获得大量专利,另一方面是可以获得具有研发实力的团队。例如,ABB公司从1987年开始的3年内收购了全球60多家公司,但是机器人技术方面并未快速发展,但是自从1998年6月收购Alfa Laval自动化公司,1998年10月收购Elsag Bailey公司之后,机器人相关专利申请急速上升,自此开始保持了技术优势。
其中,KUKA是德国公司,相较于美国、日本来说更易于技术合作,并且KUKA进入中国市场较早,可见其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度高,一开始进入中国是1986年赠送中国一汽工业机器人的友好方式。2008年KUKA与上海交大联合成立实验室,是比较有机会进行技术合作或者引进相关人才的。此外,KUKA在中国的专利申请量较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优势,与其联合可以避免更多的知识产权风险。
4、工业机器人技术转化应用应关注“民转军”
2000年后,美国逐渐开始将工业机器人技术转化应用到军事领域,并且在2011年发布了针对针对制造、健康护理/医药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三类机器人的国家机器人技术倡议(NRI),明确了美国机器人技术发展路线,但是在2013年发布的美国机器人技术发展路线图中新增加了航天和国防领域机器人技术发展规划。同时,美国在花巨资研究军用机器人时十分注重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例如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的发明专利US2004864715A显示,该专利已获得美国政府DARPA/SPAWAR计划支持,同时也规定其专利权属于国家;另一方面,美国的军用机器人研发采取多方合作,例如波士顿BigDog最初的技术就是来源于日本SONY公司与波士顿动力公司联合研发,从其他媒体报道显示,该型号还与福斯特-米勒公司、喷气推进实验室、哈福大学康德菲尔德研究站进行了联合开发。
建议国内企业在工业机器人产业论证中开展完整的专利分析评议,开展关键技术的专利分析能够提高技术研发起点、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研究进程,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并进行再创新,从而快速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掌握国外对标公司的专利布局、摸清型号发展与国外技术指标的差距,满足研发过程中对科技情报支撑信息的迫切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工业机器人产业领域技术优势和技术劣势,分析国外高新技术热点、空白点、发展动态和方向,为产业提出知识产权布局建议,为战略研究、项目论证、项目立项提供决策支撑。